《道紀丹道》— 太乙金華宗旨 02— 元神識神第二

道藏原文第1節: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
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
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
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道紀譯文第1節:

吕祖说:
天地视人,就如人视蜉蝣,朝生暮死;
而大道视天地,就如人视水中泡影,刹那即失;
唯有人的元神真性,能够超越“元会”而上之。
元会:一会:一万八百年;十二会为:一元会。因而一元会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般常说的“天”就是在“子会”时开,“亥会”时闭。一方天地产生与消亡,就是一元会,也就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上之:人的元神修炼好,就能超越天地轮回,越九宵之上,返回无极(大部分宗教都在阐释这个观点,比如白日飞升、西方极乐及God迷途羔羊等等)。
但人的精和炁,却随着天地而腐朽败坏,而不能持久。
好在还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谓“无极”;
天地都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
因此,学道的人只要把元神守护住,就可以超越存在于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不过,这必须要见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谓本来面目。
——————————————————————————————————————————————————————————————————

道藏原文第2節:

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
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
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
以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微微些動也。
問天心不能動乎?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
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道紀譯文第2節:

人投母胎时,那元神就安住在那方寸(两目之中的天心)之地,而识神却安住在下面的心脏内(真正的位置:心包膜。同时现代医学也发现移植心脏后,原来主人的一些心性也会传给新的主人)。
下面那颗血肉之心,形状像一只大桃子,有肺覆盖辅着它,肝佐着它,大小肠承接着它。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
肺是翼,是翅膀,是辅的功能。也就是说肺跟识神是辅的关系,现代人都知道深呼吸可以平复心脏波动。
肝是佐,是佐的功能。就是说肝跟识神是佐的关系,肝火一旺,心脏的波动就更强了。
辅,就是与君(Leader)是相同属性的。
佐,就是与君(Leader)是相反属性的。
小到:
一道菜也得在主食材的基础上搭配相同属性的辅料,以及相反属性的佐料。
中药配方中也讲究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使者,就是药引,将药引到病灶处)。
大到:
朝堂之上也会设置“谏臣”一职,实际上就是佐臣。
只是今天我们已经辅佐不分了,更别谈理解这些御政背后的逻辑思维。

假如一日不吃食物,心(识神)上就感觉不自在。
甚至于遇上惊吓就会跳进来,发怒了就会生闷气,看到死亡了就会悲伤,遇上了美色就会昏眩迷恋,可是头上天心(元神)何尝有一些细微的闪动呢?
如果要问:天心难道不能动吗?
那么答复:方寸处的真意,怎么能动呢?
如果它真动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却也是最妙(分情况来判断,有可能是不妙,有可能是最妙)。
一般人死的时候天心才动,所以叫做不妙;
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结成了法身,渐渐灵通,它就跃跃欲动。
这些话可是千古不传之秘啊。
——————————————————————————————————————————————————————————————————

道藏原文第3節: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
欺天君闇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道紀譯文第3節:

人的下识心(识神),就像专横跋扈的诸侯和军阀,欺负居天心的君主(元神)的暗弱,在外边遥执朝纲;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发生篡权夺位的事。
如今凝聚神光照定中宫(天心),好比英明的君主在即位。两眼回光,好比左右大臣尽心輔弼,内政修明,自然一切奸雄妄臣,自然放下武器,俯首听命。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
我一修行的师父,之前跟我讲过说修行,就是御政。
我一直处在似懂非懂之间,看到这里我才算是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古代修道的人,甚至为了提升修为,还直接参政,通过外在的“政”,来参悟内在的“政”(也算一种借假修真的方式)。
当然有的人迷失,不得善终。而有的人悟道了,就急流勇退了。
《道德经》也讲到: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藏原文第4節: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
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
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
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
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
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
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
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道紀譯文第4節:

炼丹之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这秘决。
道家修炼丹术:外丹术与内丹术
外丹:指用铅、汞等矿石药物在炉鼎中炼制成的丹药。
内丹:指将人体拟作炉鼎,以修炼体内精、气、神。谓可使凝结成丹。而此处讲得就是内丹术。

精水是什么?
就是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就是光。意土就是中宫天心。
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人的身体是由意欲而生。
这个身体,不能仅限定外在的七尺之躯,为什么?
因为身体之中有“魄”,“魄”附“识神”而产生作用,而“识神”则依“魄”而得以生存(二者相互依存)。
魄是阴性的,是“识神”的本体。
如果识神不断绝,那么随便你生死轮回多少次,魄一直存在着,只是跟着变个形,搬个家而已。
惟有魂,才是藏神的场所。
魂白天窝在眼睛(公司)里。
魂夜晚睡在肝(宿舍)里。
窝在眼里时,使人能看(上班);
住在肝里时,使人做梦(加班),做梦就是神(魂)在游荡。
因此我们要经常闭目养神,用得就是这个理论,就是让魂得到休息。
如果晚上做梦,那就是魂在加班。少梦,不做梦,白天精神就会更好。
那怕九天九地,一刹那间也可以走遍,但醒来之后,却昏昏然什么也不记得了。那是受到形体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约。
因此回光就是为了炼魂,为了保神,为了制魄,为了断识。
古人修道,主张炼尽阴性的渣滓,返回纯阳的境界,其实不过是消魄保魂而已。
光的回转,正是消阴制魄的诀窍。
虽无创造乾阳之力,仅有回光的秘决,但光就是乾阳,因此所谓的回就是返还。
只要坚持按此功法修炼,精水自然充足,神火自然产生,意土自然凝定,最后可以结成圣胎。
蜣螂不断搓滚那团粪泥丸,而泥丸里居然产生一种白色物质,这可说是精神贯注的结果。
连粪泥丸里都可以产卵、结胎、孵化、出壳;更何况我们天心休息处,精神贯注,怎么就不能产生出法身来呢?
🙂 虽然玄妙,想想还是会有信心的,不然人还不如蜣螂君?

道藏原文第5節: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也。
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道紀譯文第5節:

一灵直性,进入乾宫时,便分出了魂和魄。
魂住在天心,属阳性,是一种轻清之气,它来自太虚,与元始(无极)同形。
魄为阴性,是一种沉浊之气,附着在有形的凡心上。
魂好生,魄好死。
一切好色、动气的坏习性,都是魄所操纵的,那也就是“识神”。
魄在人死之后能享受血食,但人活着的时候它却很苦。其所以死后更乐,是因为从阴性返回到阴界,正是物以类聚。
学道的人如果能炼尽这种阴魄,当然就成为纯阳之体了。

太乙金華宗旨 02— 元神識神第二(全文)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
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
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
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
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
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
以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微微些動也。
問天心不能動乎?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
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
欺天君闇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
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
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
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
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
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
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
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也。
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往事的河流

就象一条河流
默默地流了这么久
流过了哀愁 
流过了伤口
流过了思念的时候

一条路 二个人
不能面对的缘份
飘乎的名字
像移不动的石头
压在我挺起的胸口
东方之滨的珠贝
是不是母亲的眼泪
身体不能承受
眼与嘴及道理 
紧紧相依的距离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

别把脸 转过去
喜悦的泪不要回避
紧握的手
会把你再次托起
风里雨里的大地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