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紀丹道》— 太乙金華宗旨 01 — 天心第一

道藏原文第1節:

呂祖曰:
自然曰道,
道無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
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
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
以至今曰,濫泛極矣!凌替極矣!
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

道紀譯文第1節:

吕祖说:
自然,就是道,
道无名,无象。
仅一个性和一个元神而已。
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寄居在天光。
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寄居在两眼。
自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口口相传,传授一人,得道一人。
自从太上点化东华帝君,一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
全真派(北)可称谓极盛,不过说盛,是盛在弟子众多,其实是衰,衰在心法传承。
直致今日,真是泛滥到极点!衰败到了极点!
而物极必反,是故承蒙净明派(南)许祖,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宗旨,来普渡与接引上根器之人。
—————————————————————————————————

道藏原文第2節:

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道紀譯文第2節:

有缘听闻此宗旨者,可谓历千劫而难逢。而按此宗旨修炼者,更甚是一场因缘际会。
大家都要体会许祖度人的苦心,必须要在世间人伦,正常的生命活动间,有了自我的根基,才可开始修真悟性(类似道家平时说的财侣法地吧,没有一定能力,
一大堆的狗屁倒灶,根本很难抽身。教外别传,居士修真的难度,永超出家修行,因此要想修真悟道,肯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行。
最少要用一甲子的时间来完成世间人伦,再用一甲子的时间来修行,才有机会悟道,不然时间不够用)。
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作为发端,然后再详细展开讲解。
所谓“太乙”者,就是对至高无上存在(太一/宇宙万物的本源/混沌/道/大道/God)的称谓。
一般丹道修炼的秘诀,总是要借”假”的有为之法,而达到”真”的无为之境(借假修真),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
而“太乙金华宗旨”则不同,开篇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更为玄妙。
—————————————————————————————————

道藏原文第3節:

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
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

道紀譯文第3節:

所谓“金华”,就是光。
那光是什么颜色?
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也就是隐秘包藏着一个“光”字在内(金光),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炁。《入药镜》中所述:“水乡铅,只一味”者,说的就是这个。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间。
—————————————————————————————————

道藏原文第4節:

《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中具有森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
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
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
《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此也。

道紀譯文第4節:

《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块一寸见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
方寸之地,具有森罗萧台之胜景,玉京丹阙之奇观,它是至虚至灵的神居住之处。
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等等。
原来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则周身之炁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万邦都持有玉帛前来朝贺;
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听命,各司其职。
各位只要实行回光,就是无上妙谛。
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而难定,回光一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自然法身,最终能够凝神于九霄之上。
《心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
—————————————————————————————————

道藏原文第5節: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
《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
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
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道紀譯文第5節:

实行宗旨,别无更进一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心。
《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苍天,而是由于产生自然法身,必上升到头部(乾为天)上”黄庭”内。
乾为天,日久天长,自然就会产生身外法身。
金华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人的心而不同。
这里面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而这功法却十分灵活。
全靠聪明,又要沉静。
故不是最聪明的人不能实行,不是最沉静的人不能坚持。
—————————————————————————————————

太乙金華宗旨 01 — 天心第一(全文)

呂祖曰:
自然曰道,
道無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
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
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
以至今曰,濫泛極矣!凌替極矣!
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

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
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

《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中具有森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
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
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
《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此也。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
《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
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
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