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解说:有一个“存在”,无形无象,却诞生与养育天地。有一个“存在”,没有情义,没有感情,却可以让日月保持正常轨迹运行。我不知道这个“存在”的名字,勉强取名为:“道”。也就是说“道”,在道祖看来,他是一个无形,无情,却生育天地,运行日月的存在。
很多人将“道”引申为一种天地规律,甚至一些宗教的解释里面,将它解释万能的神。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道化的产物。而我们人类更是道化中的拥有独立意志的生物。
从古至今,人类中很多智者,都在探索这个“道”,从而也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与这个是星球的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也莫过于那些朝生暮死的浮游。所有的宗教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生命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的哲学问题。虽说人类历史中也流传了很多真人、佛佗、圣人的传说,也传承了那么多的经书,但对于世人而言,大部份人却依然没有办法真正能学会放下执着,能领悟生与死,超越生命的束缚。
就是圣人也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我想,也许圣人对这个问题也是无法领悟,或者说领悟了也没有办法表达。只能告诉我们说好好活着,慢慢地,你活明白了,你也就领悟了死。就如人类的情感一样,又几个人能真正地明白,这种无脑的情感,到底有什么用?但是人类在这个星球能战胜自然,战胜大部份的生物,也许靠着这些无脑的情感。比如亲情、爱情及友情等。
也许这些无意义的尘世,无脑的情感。也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唯一意义。也就是从绝对无意义的生命活动中,去领悟那些相对地意义。否则,生命就无法延续下去了,每个生命体都将面临着生不如死的体悟。正如《楔子篇》中我的体悟,有时候快乐无边,有时候生不如死。因此生命的意义,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悟。一万人,有一万种活法,也有一万种意义,每一种活法,都是对“道”的体悟。
《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解说:道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尘世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也就说“道”这个存在,他的法则,就是一个平衡公平,比如我们将水倒入一张干燥的纸张,水自然就会向四周渗透。而人类带有太多的自我,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任何事物聚集起来。不管是财富,情感,还是世间万物,人类学会就是聚集。
而我们一直没有思考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事情的执着,实际上不取决于这些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为这些事物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我们付出越多就会越执着,将生命紧紧地绑死在执着的事情之上。再找个一个理由,就是一切都是所谓的缘分与爱执,实际上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跟这些事物从来都没有有任何的交集,是否我们就不会有这么悲伤与偏执?
“道”的原理篇,我想表达就是“道‘的法则就是平衡公平,而人类的行为的规则,就是我执偏爱。要想解脱,唯有向“道”的法则学习,停止自我的付出,将众生都一视同仁,就不会产生偏爱我执,才能拥有真正地快乐人生。
自你离开以后
从此就丢了温柔
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
听寒风呼啸依旧
一眼望不到边
风似刀割我的脸
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无言这苍茫的高原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一眼望不到边
风似刀割我的脸
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无言这苍茫的高原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