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怎么处理尘缘与修行的关系?
尘缘缠身,修行懈怠。
诸般干扰,道心不稳。
同修交流,寻找答案。
修行之路,劫难众多。
一朝不察,前功尽废。
神仙入梦,道心稳固。
实际上吕祖的百字碑之中,已经给出答案了。
那就是: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真常须应物
真:身心虚无,谓之真。常:真性不动,谓之常。真常:即真虚常静,身心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应物:应接事物。
盖修炼之法,对内摄养身心固然重要,还必须学会对外应接事物,而能裕如, 方为真修实功。况且修炼本身离不开日常生活,故此须在日常应接事物之中,磨炼自性,方为真修行。
既得“无事”,自可达到真虚常静,仍须以此心态应接事物,以为磨练。即保 持身心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如此应接事物,谓之真常应物。
应物要不迷
不迷:不迷失,指不迷失宗祖本性。
此句紧扣上句文义,说明“真常应物”之作用,关键妙窍,在于不迷失宗祖本 性。只有以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应对一切事物,才能做到万事万物不萦于心,如 此自可在应接事物之中,仍然保持虚无灵性,本体湛然。此时自性,如同明镜相似, 一尘不染,触物呈像,而明镜本身不留物象,应事接物,当与此同。
因此做功之时,得到安静虚无,非为难事,还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应事接物、 仍能保持真虚常静,不为外境所动,方为真修炼。经得起火炼的金子,才是真金。泥坯经过烧炼,才能成为器物。现实生活就象一座大熔炉,时刻考验着修炼者的本性真心。可叹多少修士,在清静环境中,能够做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触及红尘万象,反而波澜横生,着相起魔,不知归于虚无,导致前功尽废,得不偿失,不堪收拾,可不慎之!
不迷性自住
性:指先天虚无之自然本性。自:自然,即自然而然。住:住定,静定不动之 谓。
此句由前两句应接外事,转入身体内部之景象。外行与内功相互为用,相得益 彰。
既以真虚常静,应接事物,而且真体不动,不迷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则虚无 本体,静定不动,自然而然,性天澄彻。如同中天宝月,净扫迷云,一轮光满,太虚皆空。性功至此,已然规模。此时修炼者之自性,住定于先天境界,不为物动,方可自身真主人。
性住炁自回
炁:一阳初动之先天真炁。回:返回,即返归身内。
性住之后,归于先天虚无,静极生动,则一阳初动之炁,便会发生。既归先天, 不堕后天,自可返归身内,归根复命。犹如太极图之阴阳鱼,流转不息,冲合互化, 总在圈内。此炁既回,归于丹田,成为药物,以为丹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