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啟蒙三字經
作者/王昆文
轉載於微信公眾帳號:中醫書友會
尊 道
中醫學,是什麼?法自然,致中和。 整體觀,天人合。論陰陽,奧義多。 觀天文,察時變;自感知,自調和。 天之道,猶張弓:高者抑,下者舉; 有餘損,不足補。
贵 德
人命貴,萬物靈,非機器,組合成。 氣循環,五行生。木、火、土,與金水。 既相生,又相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化,造化機。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擾,不破壞,自變化,不可代。 順四時,從其根,與萬物,共浮沉。
調心神
治未病,善養生。心為君,重七情。 許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氣則順,順則和,神自清。
法陰陽
人之命,懸於天,可不畏?可不敬? 守真氣,避虛邪,勞不倦,氣從順。 飲食節,起居常,志不貪,法陰陽。 陰陽者,生之本,神明府,萬物綱。 春夏陽,秋冬陰,生與長,收與藏。 陰藏精,陽衛外,陽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陰陽兆,此二者,乃大葯。 血氣者,人之神,順四時,宜謹養。 得神昌,失神亡。 理論美,數《內經》,至道宗,奉生始。 陰陽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無太過,無不及,如斯者,謂平人。 寒暑過,生不固。 既調神,又調形,慎起居,適寒溫。 損有餘,補不足,氣功練,有助益。
天象无刑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靈,使谷盈,萬物生。 道也者,不可離,入生活,即中醫。 大自然,無窮秘,教中醫,變聰明。 中醫學,“象”為據,其本位,非形體。 “象”比“體”,更豐富,不確定,動不居。 “模型”脾,非實體,切不掉,緣虛擬。 象思維,憑直覺,病無形,費斟酌。 病之始,極微精,恍惚間,生毫釐。 病須辨,內外因:外因天,內因人; 天六氣,人七情。不內外,亦所因。 中醫學,重感覺。諸化驗,難超過。 既真實,又可靠,比數據,更重要。 無形氣,非病灶,求病機,即可治。 異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異治。 其關鍵,在病機。 有諸內,形諸外,治病者,求於本。 順四時,養五臟。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於道。 醫者意,並不錯。 病機藏,難撲捉。 人百病,生於氣:喜怒悲,憂恐驚,寒炅勞,皆成疾。 氣成形,天行健。 氣猶風,百病長,陽蓄積,隔當瀉。 肝不疏,郁為火;肺不肅,結為痰; 胃不通,廢容納;脾不達,滯其樞; 氣若愆,疾生焉。邪留著,必成患。 調其愆,使不愆,通法者,乃大端。 通則和,是真詮,元真暢,人即安。 開鬼門,潔凈府,逸者行,結者散,留者攻,客者除。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而致遠。
调 神
小柴胡,仲景言: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氣,身濈然,結氣除,中樞旋。 清濁淆,氣機亂,藿香劑,屬首選。 五色正,元氣足,宜明潤,宜含蓄。 赤雞冠,忌衃血;白豚膏,忌枯骨; 黑烏羽,忌如炲;青翠羽,忌草茲; 黃蟹腹,忌枳實。 夫脈者,血之府;取寸口,決死生。 分陰陽,浮中沉。女右大,男左順。 理色脈,通神明,審逆從,乃能治。 病之治,各不同,地勢然,得其宜。 胃氣無,逆者死。 病至變,醫至精。極其精,窮其變。 可恃形,可據理,形求理,簡馭繁。 達乎此,通乎彼,天下理,可得焉。 惟其簡,乃易變,乃能傳,致普遍。 所有病,可自醫;所有物,可當葯。 或酷好,或急需,或鍾愛,或契慕,或常樂,或痛惡。 凡滿足,病即失,凡胃喜,即為補。凡感覺,應重視。 不服藥,得中醫。 人患病,可自愈。 自檢測,自調節,自修復,養與和,是上策。 和心法,為第一。 心豁達,世事明,愈疾道,貴能忘。 正氣存,邪不幹;生機失,神不轉。
大医精诚至道
中醫學,是文化,察文采,行教化。 窮天紀,極地理,取諸物,取諸身。 主張養,主張和,察心態,觀志意,明人事,術乃通。 因此說,是人學,最大用,化人心。 中醫理,何妙哉!收得攏,化得開。 善觀察,善理解,諸危候,亦可排。 治急症,有擔待;慢郎中,是誤解。 有者求,無者求,守病機,司其屬。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得,邪氣服。 平易葯,愈重症,百鍊鋼,繞指柔。 治之要,取流通;若呆補,阻氣機。 病若去,虛亦生;病若留,實亦死。 善言天,驗於人;善言古,合於今。 陰陽化,無窮盡,難意料,玄生神。 醫小道,通大道。醫可為,不可為。 常自警,可不慎? 常牢記:或治癒;常幫助;總安慰。 天資穎,萬卷書,多臨證,作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