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学习总结

一、通篇的解釋

註解:德,同義與“一”。表示天地造化與長養萬物的能量。这种能量是真实不虚的,反映在人体身上就是德,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失去一,人的生命就是会终止。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解:德的能量充足的状态,是看不到德的行,因此是有德状态。德的能量不足的状态下,是可以看到德的行(在人身上就可以看到具有明显的仁義禮智信的特征),因此是失德的状态。

2.上德无爲 ,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解:在德充足的状态下,会在“无”層次用功,沒有刻意人為的痕迹,因此可以認為是无為的。在仁能量允足的状态下,雖在“有”的層次用功,因用於造化與長養萬物,因此也被看成无為。在义能量充足的状态下,在“有”的層次用功,具有德的痕迹,因此被看成有為。在禮之上的存在(義),在“有”的層次用功,若沒有人響應的話,則會振臂疾呼強行推廣。

3.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

解:因此達不到道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德的層次。失去德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仁的層次。失去仁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義的層次。失去義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禮的層次。而這些執着於禮節的存在,都是因為對道的忠信程度不夠,都是惑亂的開始。

4.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

解:那些所謂先知的存在,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而已。

5.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解: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處在厚德的狀態,而不是無德的狀態。是處在道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而不處在道的虛華。因此去掉這些表皮外象的東西,而選擇這核心的道與德。

二、學習的感悟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人生,有一百種際遇,其中冷暖自知。

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生命只是一個歷程,無論我們處在什麼狀態,但真正能讓人感覺快樂的,唯有內心的安寧,一個內心不安寧的人生是不會有快樂的。

我們相識、相知、有緣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一起學習,一起感悟人生,一起攜手走過一段人生的旅程,我想當我們生命寧靜下來的時刻,我們一定是最快樂的人。

也許在這個星球表面上,你我還有高低之分,但在整個浩瀚的宇宙時空中,你我都不過是芸芸眾生。因此我們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勇敢面對當下的際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為古人智慧的《德道經》,一百個人學習,也會有一百種的思考與領悟,我們不求誰高誰低,誰對誰錯。因為這些只不過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已,你領悟到了月亮,用哪一隻手指是不重要的。

三、讀經的心法

讀經心法,就是對經文的意思,有個大致的理解。然後誠心誠意地朗誦經文,讀經百遍,其意自應。我們自然就會有領悟了,遇上有疑惑的,大家再一起交流,探討之後,再繼續誦讀,再繼續領悟。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