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纪丹道》— 修为境界篇 — 何为真正的修为?

以《东坡志林》中的关于苏大学士,苏东波的一个典故为引子: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
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
“天中天”就是指的释迦牟尼。“稽首”就是跪拜,而且是五体投地。五体就是两手、两脚,再加头。 “大千”,说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千世界。“八风”。不是八个方向吹来的风,是四个顺境和四个逆境,就是八种境遇。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
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
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正所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看到这个典故,我们喜欢修行的人,是否有一种熟悉感呢?我们是不是也挺经常做苏大学士的这种事情。经常静坐领悟,然后写感悟之诗。不是说不能写,但是真正写完之后,我们就发现这也只是“一屁过江来”的感悟而已。

何为真正的修为呢?

北冥举一个比“一屁过江来”更俗的例子,我相信你们看完,就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修为境界?

比如有一天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子,里面有一群野狗在村口聚会。此时,如果你淡定一点走过去也许不会发生任何事情。相反地只要你内心稍微有点害怕,或者表现出紧张的情绪,甚至想跑着逃开。那么你必然会受到这群野狗的攻击。此处我们不对野狗行为做分析。只想进一步分析我们受到群而攻击的心理活动过程,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正的修为境界?

心理活动:
我们被攻击时,可能会感到恐惧、害怕,愤怒。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从来不会感到屈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分析:
为什么只有其他的负面情绪,而没有屈辱的情绪呢?有时候我们可能被其他人说几句我们都感觉受到侮辱呢?

认知(知“道):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我们拥有做“人”的修为境界,我们内心深处认为“人”的修为境界,永远超越“狗”的修为境界。当然在尘世中,也有一部份人可能连“狗”的修为境界都达不到,不过这些都是特例,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行为(悟“道”):就是不管狗怎么攻击,我们永远不会产生屈辱的负面情绪。更不会想着也咬“狗”一口。甚至几天之 后,就不记得被攻击的事件了。

坚信(行“道”):哪怕我们再受到N次野狗攻击,我们也不会产生屈辱的负面情绪。就是作为“人”的修为境界不会倒转。我们对这个“人”与“狗”不同的修为境界我们是坚信的,从来不会怀疑的。而实际上也不存在信还是不信,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而已。

由“狗”及“人”的思考?

因此真正有修为的人,对于普通人、或者凡人而言。他的自然心态,难道不正如上述例子中所讲到的“人”与“狗”的修为境界的认知呢?

因此知“道”,悟“道”,行“道”,这三个才是真正修为的验证过程。

当我们知“道”之后,我们要经常问自己

我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
我自己对外的行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子与内心深处是一致的(心意相通)?

同时认为自己的行动没有问题。
而且就是有问题,也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正所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舍离断(Live) – 何佳乐&戴荃

长夜晚 光阴慢
都说恩怨两难 断
心难安 扰纷乱
有几人能不纠缠

合:不坐仙山不坐禅
笑我打水用竹篮
无奈本性自由惯
只等花遍满山

待眉头舒展
经过痴嗔贪
换得舍离断

舍去什么得自然
出离什么可心安
什么又可以斩断

自观
自观

合:不坐仙山不坐禅
笑我打水用竹篮
无奈本性自由惯
只等花遍满山

待眉头舒展
经过痴嗔贪
换得舍离断

舍去什么得自然
出离什么可心安
什么又可以斩断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