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领悟笔记(01)

1. 为什么中医又叫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主要是讲黄帝与与其老师岐伯之间的对话,岐伯讲解了生命的规律、养生要点以及古代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古人就将这方面的知识都统称为岐黄之术。

2. 古人对于人类生命周期的定义

黄帝内经中讲到古人都能度百年而动作不衰,因此人类生命的周期是百年,按目前中医界的说话,就是二甲子,也就是一百二十年。

3.中医真正在讲的是什么?

中医真正讲的是道,教我们采用阴阳的方式来领悟道。由最初的道,拆分阴阳,然后再拆解成更细的:比如五行、五味,五色,以及更加复杂的东西。中医真正要掌握,还是需要从这些复杂的东西,回归到阴阳,再归于道。所以道家人经常讲十道九医,而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十道十医。因为医的背后,就是道。

4.何谓道?何谓阴阳?

引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讲解,引导与领悟的。但是我们无法完整表达这个道,因为道是玄之又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领悟。这种感觉就象跟一个盲人在表达一个大象的特征,不管你怎么讲,盲人怎么摸,但是都没有办法真正将大象的特征表达清楚。而真正能表达清楚,则需要盲人自己能见大象了,他才能完全了解。道,也是这样子,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能完全了解,否则不管我们怎么解释都是无法表达完整,甚至还会误传。

那道要怎么样去领悟?需要分析阴阳,那何谓阴阳?
举个例子:我们观察我们的手,可以看到手指、指甲、关节、掌面颜色以及掌纹等,这些有形可见的就是阴。而我们手所拥有多大的力量,这个是不可见,那这个不可见的就是阳。

在道家的修炼中常常将有形的阴叫体,将不可见的阳叫做用。因此阴阳就是体用,他们之间是互相转化与作用的,这个转化过程,就类似太极图中的阴阳。

同样人类的生命也是阴阳,我们这个肉身就是有形可见的,就是阴,又叫形。而掌控这个肉身进行生命活动的精神是不可见的,就是阳,又叫神。

大道至简,生命就是阴阳,中医也是阴阳,而我们人类生命要存在的条件,就是要求神形兼备,同时在中医的文明体系是认为神是帅,他能决定形的。

也就是说人类生命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神驭形的过程。人类的生命,除了受到外界力量而产生的意外之外,其他的“病”实际上都属于神层面的问题。在中医中不讲“病”,中医只讲症,中医认为生命出现某种“症”状, 是由于神的问题,导致形跟不上天地节奏而产生的问题,类似那种机械手表没有及时上发条,而导致手表走慢了。那我们只要能回神,及时驭形跟上天地节奏(春夏秋冬),人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病”。也就是说人类大部份非意外的“病”都是可以被修理好的,当然现在的人比较喜欢动手术,这个动手术的过程,实际上也属于一种外力作用,就有可能导致身体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有些中医对于动过手术的患者是不愿意帮忙治疗的,因为手术已经造成人为的破坏了,已经不能完全修复好了。

5.长寿的秘密

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我听说上古的人,大部份都能达到百岁,而且还手脚灵活;而现在的人,为什么才年过半百,就是手脚不灵活,是因为年代不同,还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在那些方面没有做好呢?)

岐(qí)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上古的人,能修炼领悟大道,从阴阳之中进行学习,不管职业还是一些数字的应用,都能与阴阳进行和合,吃饭喝水有节律,有节制。保持良好的睡眠、不做过份的房劳,所以能形与神都毕俱,而能活到天年,度过100年而去。而现在的人,则不是这样子的,把酒当水来喝,各种欲望与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生命运行的常态,喝酒大醉还要进行房事,都只想着怎么以最快的速度去耗散自身的真元,不知道让生命保持充盈的状态,吃饭睡眠都没有节律与节制,自然半百而衰。

衰字太优美了,将生命的那种状态(身体的形状以及神的状态都很好地表达了),因此中文真的很好,一个字都将神与形的都完全表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