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習中醫以來,壹直將黃帝內經的宗旨作為“醫道”的最高標準。
在養生方面,生命的原理方面都有了長足的認識。
作為自身的修煉與自我的調整是可以的。
只是身在塵世,總會有關聯的俗世關系,
很多身邊的人不懂“醫道”,無法保護自己,他們要做不到修煉的程度,
為了幫助他們,因此也得要學習各種身體的癥,以及相應的治理方法。
做了很多資料查詢,最後定位從傷寒論入手學習。
傷寒論之誤解
壹直以來對於傷寒論都是處在誤解的階段,沒有學習傷寒論之前,只是認為傷寒論就是治療感冒風寒的壹些治病方法,按西醫來講,就是壹兩粒感冒藥的事情,那為什麽醫聖(張仲景)要寫這樣子的書,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傷寒論之正解
學習傷寒論之後,才領悟到人體外感病氣六經內傳的原理。才明白西醫眼中的“病”,那種是壹些認為非常可怕的重大疾病,也都不過是我們所認為的各種小感冒,小風寒,由於病氣下陷內傳,多次的疊加而呈現出來的“癥”。
那為什麽?病氣會下陷內傳?
一、錯誤的用藥
不管西藥,還是中藥,只要我們對於病氣沒有正確對癥下藥,都會造成病氣內傳,因此我們會發現會得各種重大疾病的人群,有時候反而那些有醫藥常識的人,他們會經常不分病癥,對病氣進行攻下。比如說有人會經常性吃壹些西藥,來應急解決人體出現的各種病癥,實際上從最初的太陽病外感來講,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是壹個認識,就是太陽病6天會自我痊愈。因此正常人出現外表病邪的時候,如果不能真正有效的對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身體難受幾天,自然就好了。如果每次都是藥去攻,最終病氣被攻,往內經去傳,就會產生西醫眼中的“病”了。
二、人的情誌
病氣會內傳,是由於心的功能失查。心類似壹套高精密的檢測系統,他們自動檢測與查殺病氣,類似西醫中的免疫系統。人的情誌會影響這套高精密系統的運轉,讓他無法正常地辨別病氣。就如西醫學上面講的各種重大疾病的所謂轉移,不過是心的功能失常,無法正常查殺病氣的原因,不然血液只要經過心臟的時候,心神自然查殺,怎麽還會轉移。當然心的功能失查,還有壹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濫用抗心素,損傷了心臟,讓心神受損。因此這個點的問題,也可以跟第壹點“錯誤的用藥”關聯了,如果過度地濫用西藥壹樣也會造成壹樣的問題。
西醫眼中的“病”
西醫喜歡將人體各種癥,糾結在壹起之後,產生的結果。進行分類,然後將它貼上種標簽,然後再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處理。
如果我們身體是是壹個房間,而各種病氣類似於房間的各種雜物。西醫的病,就是認為說比如舊的沙發,需要采用什麽方法來處理。比如舊報紙是需要怎麽處理,地上的香蕉皮要怎麽處理。實際上都是從壹個局部去看問題,自然就是壹團麻,根據無從下手。後面是雜物越多,總結方法越多,就越迷惑了。最終就是得出了,那些雜物絕對無法清理的答案來了。
中醫觀的“癥”
同樣的道理,我們唯壹要判斷的就是雜物有用,沒用。不管是沙發,還是舊報紙,想各種辦法搬出去就可以了。雜物本來也是從外面搬進來,而且原來的雜物,還要保持完整,就類似於說病氣原來還是要小心地搬進來,越過我們的心神搬進來。現在要清理出去,不是很簡單?中醫講的“汗法”、“吐法”、“下法”就是清理的雜物方法,管他什麽重大的病(大件的雜物),還是小的雜物(風寒感冒)。清理的思路還不是壹樣的,因此在中醫看來治病不分大小的。原理都是壹樣的,都是病氣,都是要清理的雜物而已。因此中醫不講病,只講癥。同時純中醫也不講各種病,特別是西醫學上的病。
調理與治病的思路
一、保持快樂的心情
保持心靈的清明、不受外物幹擾。不過分陷入塵世糾紛,這是健康的最重要壹個法則。那怕入世,也要時刻能放下了。太多的人,實際上不是身病,是心理上的病癥,無法從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我而已。
二、治病不分大小
不管西醫學上面講得病癥多麽重大,找最好的經方家,讓傷寒論的病氣,六經傳輸的原理,將身體上面的癥,壹個個排除了。後面自然西醫學上所謂的“癥”,就會消失了。因此治療西醫學上重大病癥,跟治療感冒沒有區別。當然這壹點只是我個人觀點,大家可能會說怎麽可能呢?但是很多人都相信仙、神、佛、鬼的存在,那為什麽就不能相信,這種將病氣怎麽進來,再怎麽壹個經經地排出來,就是將身體上的“病”癥去掉的神奇?
三、人應該沒有分別心
因此有人寧願相信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謊言,比如說人是神創造的,佛踩蓮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事情。就是不相信人體有自我的痊愈能力,也不相信天地的造化之功。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所謂神、佛,不過是那些宗教狂熱分子,對於天道的擬人化的應用而已,可惜太多的人,陷入這種謊言之中無法自撥。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