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
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說文》“直馳也”。

:《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

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

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

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

“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

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

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无”及“无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无德一行爲(无爲)”的益處。

:少、無等義。

〖註音〗

馳:chí 音池;

騁:chěng音逞;

閒:jiān音肩。

【繁簡對照】

馳(驰),騁(骋),於(于),堅(坚),閒(间),爲(为);間(间),異(异),體(体),閑(闲),間(间)。

中醫啟蒙三字經

中醫啟蒙三字經

作者/王昆文

轉載於微信公眾帳號:中醫書友會

               尊 道

中醫學,是什麼?法自然,致中和。

整體觀,天人合。論陰陽,奧義多。

觀天文,察時變;自感知,自調和。

天之道,猶張弓:高者抑,下者舉;

有餘損,不足補。

               贵 德

人命貴,萬物靈,非機器,組合成。

氣循環,五行生。木、火、土,與金水。

既相生,又相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化,造化機。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擾,不破壞,自變化,不可代。

順四時,從其根,與萬物,共浮沉。

             調心神

治未病,善養生。心為君,重七情。

許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氣則順,順則和,神自清。

             法陰陽

人之命,懸於天,可不畏?可不敬?

守真氣,避虛邪,勞不倦,氣從順。

飲食節,起居常,志不貪,法陰陽。

陰陽者,生之本,神明府,萬物綱。

春夏陽,秋冬陰,生與長,收與藏。

陰藏精,陽衛外,陽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陰陽兆,此二者,乃大葯。

血氣者,人之神,順四時,宜謹養。

得神昌,失神亡。

理論美,數《內經》,至道宗,奉生始。

陰陽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無太過,無不及,如斯者,謂平人。

寒暑過,生不固。

既調神,又調形,慎起居,適寒溫。

損有餘,補不足,氣功練,有助益。

              天象无刑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靈,使谷盈,萬物生。

 道也者,不可離,入生活,即中醫。

 大自然,無窮秘,教中醫,變聰明。

中醫學,“象”為據,其本位,非形體。

 “象”比“體”,更豐富,不確定,動不居。

 “模型”脾,非實體,切不掉,緣虛擬。

 象思維,憑直覺,病無形,費斟酌。

病之始,極微精,恍惚間,生毫釐。

 病須辨,內外因:外因天,內因人;

 天六氣,人七情。不內外,亦所因。

中醫學,重感覺。諸化驗,難超過。

 既真實,又可靠,比數據,更重要。

無形氣,非病灶,求病機,即可治。

 異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異治。

 其關鍵,在病機。

 有諸內,形諸外,治病者,求於本。

 順四時,養五臟。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於道。

 醫者意,並不錯。

 病機藏,難撲捉。

人百病,生於氣:喜怒悲,憂恐驚,寒炅勞,皆成疾。

 氣成形,天行健。

氣猶風,百病長,陽蓄積,隔當瀉。

 肝不疏,郁為火;肺不肅,結為痰;

 胃不通,廢容納;脾不達,滯其樞;

 氣若愆,疾生焉。邪留著,必成患。

 調其愆,使不愆,通法者,乃大端。

 通則和,是真詮,元真暢,人即安。

 開鬼門,潔凈府,逸者行,結者散,留者攻,客者除。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而致遠。

              调  神

小柴胡,仲景言: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氣,身濈然,結氣除,中樞旋。

清濁淆,氣機亂,藿香劑,屬首選。

五色正,元氣足,宜明潤,宜含蓄。

赤雞冠,忌衃血;白豚膏,忌枯骨;

黑烏羽,忌如炲;青翠羽,忌草茲;

黃蟹腹,忌枳實。

夫脈者,血之府;取寸口,決死生。

分陰陽,浮中沉。女右大,男左順。

理色脈,通神明,審逆從,乃能治。

病之治,各不同,地勢然,得其宜。

胃氣無,逆者死。

病至變,醫至精。極其精,窮其變。

可恃形,可據理,形求理,簡馭繁。

達乎此,通乎彼,天下理,可得焉。

惟其簡,乃易變,乃能傳,致普遍。

所有病,可自醫;所有物,可當葯。

或酷好,或急需,或鍾愛,或契慕,或常樂,或痛惡。

凡滿足,病即失,凡胃喜,即為補。凡感覺,應重視。

不服藥,得中醫。

 人患病,可自愈。

 自檢測,自調節,自修復,養與和,是上策。

 和心法,為第一。

 心豁達,世事明,愈疾道,貴能忘。

 正氣存,邪不幹;生機失,神不轉。

 

      大医精诚至道

中醫學,是文化,察文采,行教化。

 窮天紀,極地理,取諸物,取諸身。

 主張養,主張和,察心態,觀志意,明人事,術乃通。

 因此說,是人學,最大用,化人心。

中醫理,何妙哉!收得攏,化得開。

 善觀察,善理解,諸危候,亦可排。

 治急症,有擔待;慢郎中,是誤解。

 有者求,無者求,守病機,司其屬。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得,邪氣服。

 平易葯,愈重症,百鍊鋼,繞指柔。

治之要,取流通;若呆補,阻氣機。

 病若去,虛亦生;病若留,實亦死。

善言天,驗於人;善言古,合於今。

 陰陽化,無窮盡,難意料,玄生神。

醫小道,通大道。醫可為,不可為。

 常自警,可不慎?

 常牢記:或治癒;常幫助;總安慰。

 天資穎,萬卷書,多臨證,作明醫。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②。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③,而王公以爲自名也④。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⑤。

覲殷死,議而教人⑥。

故強良者不得死⑦,我將以爲學父⑧。

: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最小之數,樸素之數,萬化之基,即德、虛無一炁(即“⊙”,由無極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說文》:“地之數也”。即太極之陰陽也。
:《說文》:“天地人之道也”。
三元(源),即物元(源)、體元(源)、質元(源)。三元(源)爲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陰、陽”這個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說文》:“内也”。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諧也。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爲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载,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註: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義與損義有別。

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說文》:“作樂之盛稱殷”。

: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爲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通行本作“吾”。  :覺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註音〗

惡:wù 音悟;

寡:guǎ 音剮;

穀:gǔ 音古;

覲:jìn音近;

殷: yīn音因。

 

【繁簡對照】

萬(万),負(负),陰(阴),陽(阳),沖(冲),氣(气),爲(为),惡(恶),穀(谷),爲(为),(损),覲(觐),議(议),學(学);難(难),據(据),漢(汉),簡(简),體(体),禮(礼),樂(乐),壞(坏),殘(残),見(见),稱(称),剮(剐)。

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一、中華始祖伏羲女媧手持的規矩及其含義

1. 伏羲女媧手持規矩圖像。

女媧可能為全人類的始祖,東方始祖女媧的發音與西方始祖夏娃的發音比較,各民族對夏娃的發音均有(wa),夏娃英文為EVE,其他語言(希伯來語: חַוָּה, Ḥawwāh; 阿拉伯語: حواء‎, Hawwa’; 吉茲語: ሕይዋን Hiywan; 閃米特詞根 ḥyw; 希臘語: Εὕα, heúā) ,均有“wa”之發音,更真實的歷史可能是女媧為全人類始祖。

2.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伏羲女媧規矩圖是漢代的畫像石


以上各圖中女媧伏羲手持的規和矩清晰可見。

3.其他的女媧伏羲手持的規和矩

二、規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規矩”二字在漢語中既有其字面意義:圓規和直角尺,又有其引申意義:秩序。
古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圓亦有天地之義,則引申含義則更為深刻:秩序是天地(社會)必不可少的,結合文物伏羲女媧圖中女媧手持規,伏羲手持矩,可知此“規矩”隱含深意,象徵一種秩序或能力(權力)。

三、規矩可能源於天文觀測

規和矩是兩種很重要的工具,那麼它們是古人根據什麼原理髮明出來的?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往往來自於是對天文、地理的研究和領悟,從中國的歷史典籍記載來看,黃帝的內經,倉頡的文字,伏羲的八卦,文王的周易都離不開對天地道理的領悟,說簡單點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比如黃帝內經,其中重要的五運六氣理論就是根據天象周期來推導的,古人歷來有象天法地之說。
這裡給出我的推測,規用來畫圓,規的發明源於古人對日月運行的圓弧軌道的觀察過程,矩的發明則來自於古人立木觀日影頂節氣的觀察過程,所立之木需垂直於地面,勾股定理的奧秘亦從此中得出,因此我認為對天文曆法的研究是任何一個民族從蒙昧走向智慧必不可少的經歷。

觀察日月圓周運行,古人據此領悟規的原理,測影立桿與地面垂直,古人據此領悟矩的原理。
古人言天圓地方,所指即此,而且正因為規矩的來源(測天量地)以及用途,所以規矩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正如上述所言,代表秩序,代表權力,所以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神的伏羲、女媧手持規矩,象徵著中華民族的一個義務就是要守護好天地的秩序。
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人應該克制過分的慾望,與天地自然保持和諧。

在中國歷史上被中國人廣泛接受的釋道儒三教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一致。
佛道皆出世,佛教曰眾生平等,不殺生,行善積德。
道教曰無為,自然,不亂擾動,去奢,復歸於嬰兒。
儒教入世最深,但是卻一直本能地抑制商業的發展。
因為人心一旦失控,就很難再回歸寧靜了。
看看現在西方文明放縱人心,才發展了短短幾百年,地球環境就已經快撐不住了。

四、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古人在天地領悟中,在器方面都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都可以創造那麼偉大的文明。我個人感覺道的修鍊與領悟,應該也會有一種至簡至極的方法來領悟。

結合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四章 反復中的領悟,突然有一種衝動想將自己頭腦領悟的東西,用一種簡單地圖象來表達出來。

目前只有初步最粗淺的成像圖,先供大家參考,后续会不断提升与改进。
呈現始祖歷史,更有溯源求本之意。
若說整個星球文明是一個棵參天大樹,我們要修鍊,那肯定要找到主根。通過主根才可以找到本,才能更好通過本與道相連,才可以更好地領悟大道。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運動規律而行持,就是進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炁也(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炁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運。”太易之前爲“无”,爲无極“○”。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埒: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之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之悟

身不動,謂之煉精化炁。
意不念,謂之煉炁化神。
神不散,謂之煉神還虛。
精炁合,謂之煉虛合道。

註解:
1.靜坐不動身,精自然就化炁。炁為生命之根本,炁停脈止,為死之途。因此人生命出現問題,就需要靜養,其目的在於煉精化炁。

2.後天意識不動念,無欲無求,炁自然就化成神(提供先天元神運轉的能量)。因此人除了要靜,還需要清,清除無謂雜念與思慮,謂之清靜無為。

3.先天元神要養足,不聽,不看,不說,謂之養神。神足則還虛。虛者無也,謂之德一之能量。無中生有,謂之返精補腦。

4.充足的精與炁結合,產生更高級的能量(煉丹),謂之道。煉虛合道,謂之天人合一。人神與造物之神,通玄往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謂之長生久視之道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下載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三章 聞道( 41 )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說文》:“平也。从大,从弓” 。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恥辱也。

:用車轉運。樹立道德在於能付出,即輸出。通行本作“偷”。:《說文》:“變污也”。

: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乙本作“免”。楚簡本作“曼”,與“慢”通。

:多義,有罕見、鮮、少、遠 、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通行本作“大”。

: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初也。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

〖註音〗

堇: j ǐ n 音錦;

弗: f ú 音服;

夷: y í 音移;

渝: y ú 音余;

隅: y ú 音余;

孛: b è i 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道紀-中華修鍊學 — 入群須知

道紀-中華修鍊學  — 入群須知

一、群的宗旨

中華修鍊學,主要採用道家與中醫理論來修鍊。因為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因此一切榮耀歸於老祖宗。所以我們稱他為中華修鍊學。

二、修鍊內容

道家修鍊稱為性命雙修,一是修我們有形之肉身,二是修我們無形之元神。

因此我們調理身體相當於是修鍊的基礎功夫,所以我們會在群裡面討論醫學,一切皆是為了調理自己身體。因為只有身體的強健,以及元神淬鍊的強大。才能達到身心合一,最終才有可能達到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關於醫學

古人說: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我們學醫的原因,不是說現在的醫生不好,而實際上這是一種社會體制問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一切工作都外包了,我們學醫有現實意義嗎?

醫生太忙了,一個人的病,可能需要3,5年造成。甚至10年,20年造成的。我們能希望醫生用3分鐘、5分鐘時間能判斷出來是什麼病,這是太為難醫生了。

因此真正的醫生是我們自己,我們有病了,實際上我們要學會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是很簡單,可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天天愛吃什麼東西),也有可能是長期的情志問題(比如我們一直在過去的傷心往事裡面走不出來),也可能是長期心神外越(身體是房子,精神是主人,精神天天在忙應酬,忙工作,時間久了。主人不回家,房子就開始破敗了),也有可能是我們居住的地方風水不好(風水不迷信,家的旁邊有內河有有臭水溝,家是穿堂風,裡面風很大,天天刮的頭暈)。

四、修鍊不是迷信

總之說有果必有因,一個事件發展必須有背後推動其發展的能量。因此我們要學會從我們自己身上去尋找答案。因此修鍊不是迷信,但是用道家的思想去解決我們自身的身心性的問題。達到一生快樂,自在逍遙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