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①,卻走馬以糞②;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③。

罪莫大於可欲④,莫大於不知足⑤,咎莫憯於欲得⑥。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⑦。

有道:具備和符合大道的規律性。天下有道,指身國內天下和社會外天下,用道和德進行治理。居道“无”用德“一”則意馬馴服,民心清靜而天下太平。《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參見第五章註③)

卻:《說文》:“節欲也”。又退也。又含:除,去,避免,回轉,返回,轉折之義,但、但是、可是等。

:用於戰事或作交通用。卻走馬以糞,則喻爲讓馬勿奔走而在田地中以粪施肥。内證中以馬喻后天意識,卻走馬即修真學中的“栓意馬”。以糞,即清除意識中的私和欲。

:《說文》:“兵也”。

:《說文》:“距國百里爲郊”。按: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此處指荒郊、郊野。

句義身國有道,則意馬馴服,污濁易掃除,爲德信所用。身國無道,則意識如戰馬亂馳,禍端起於身國內外。

:《說文》:“欲,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呂氏春秋·貴生》:六欲,註:“生死耳目口鼻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欲竭其精”。註:“樂色曰欲。”《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袁氏世範》:“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

:甲本作“”,含有“禍”字之意,在此主要指修真者對修炁修心整體把握上的過失禍殃。屬修真學異構字。見《漢語大字典·心部》。另據《說文》,《史記》《漢書》多假爲禍,其與“”應爲象形通假。

:通行本作“大”。乙本此句殘缺,甲本中此字左半殘缺,似不爲“心”。今據《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書寫作“憯”,痛也,古同“慘”。

句義主宰著意識的陰我私心及貪欲是罪惡之源,欲壑難填則生禍亂,貪得無厭是産生慘痛災殃的根源。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大戴禮記》:“足恭而口聖”。又有鼎足、充實、完備、足夠等義。《莊子》:“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

:《說文解字註》:“恆,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下同。

句義身國真正的支撐是道足,立足於德道是知足的根本,清除陰我私心貪欲,就處於常足無憂了。

〖註音〗

戎:róng音容;

憯:cǎn音慘;

諱:huì 音慧。

【繁簡對照】

卻(却),馬(马),糞(粪),於(于),禍(祸),恆(恒);異(异),體(体),漢(汉),據(据),書(书),殘(残),應(应),寫(写),諱(讳),從(从)。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①;
大盈若,其用不②;
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③。
勝寒④,靚勝炅⑤。請靚可以爲天下正⑥。

 

:《說文》:“擇菜也”。選擇之義。《爾雅·釋名》:“順也。”若時,順應天時。亦有如同、像等義。

:修真學選用字,含雙重義。與敝字通假。敝,《說文》:“帗(一幅巾)也,一曰敗衣”。引申爲敗,破敗、破舊。幣,貨幣,內含流通不息之義。

句義德道大成者選擇和恆順眾生的不足,處下引領眾生重歸德道。大成者居於道“〇”而用德“一”引領世人,永遠不會衰敗。

:《說文》:“滿器也”。

:甲本作“”,可按象意解體內變化。常道“沖”字之異體(據《中華字海·水部》)。通“盅”,空虚,如沖人。與“衝”通,沖擊、沖刷等義。沖與充同音通假。

:甲本作“”,含修真之意於字形中。義近“窮”。乙本缺,通行本作“窮”,楚簡本作“”。

句義完全达到德“一”的人充滿道光德能已經天人合一,居无馭有,虛无生萬有,就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音義同屈,言詞屈曲。《廣雅·釋詁一》:“詘,屈也”。楚簡本及通行本作“屈”。

:《說文》:“不巧也”。笨拙,不靈活。  大贏如,甲本作“大贏如”。

:《玉篇》:“熱也”。含修真變化之意於其中。通行本作“大辯若訥”,修意喪失。乙本缺前三字,僅存第四字爲“絀”,可見乙本已經失真。楚簡本作“大成若詘”,似與前句相重。

:《說文》:“有餘,賈利也”。作買賣獲利。

:修真學異構用字,作“趮”,以示修意中氣機在體內的動象。音義古同“躁”。《說文》:“趮,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靜”。急躁、不冷靜。此字經傳多作“躁”字。

句義形體或炁機快速運動所産生的熱能,可以抵禦寒冷和轉化體內的陰寒。

:修真學象意選用字,含“青”而可“見”之義。與“靜”通假,靜,安靜、寧靜。通行本作“靜”,丟失修真內證“青”的變化。下句同。靚,《說文》:“召也,从見。”進入道德境界之義。

:《說文》:“炅,見也。从火日”。光芒外現。通“熱”。《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通行本作“熱”。《正字通》:“炅,見也。炅,人身元陽無形真火也。有形則爲亢陽,少火生氣,壯火陰氣。”

句義靜與躁意反,躁能勝寒,靜則能解熱。靜,得之則見真火,趨步道德之境;在人,則心定神安,身清體健;在國,則安居樂業,太平景象。失於靜者,則心身危、天下亂。

請靚:修真學法訣組詞,通行本作“清靜”,乙本缺。楚簡本作“清清”。

:《說文》:“請,謁也”,即謁見。含禮德之義。《重訂直音篇》:“請,問也。又清靜,三音。”

: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句義完成性命的相應變化,恭敬地進入清靜的境界,即是德道之境,倘使人們皆誠信持守請靜之道,則天下自然歸於德治也。

 

〖註音〗

敝:bì音必;

詘:qū音屈;

拙:zhuō音桌;

:nèn音嫩。

絀:chù音触;

躁:zào音皂;

靚:jìng音靜;

炅:jiǒng音炯;

 

【繁簡對照】

(冲),窮(穷),詘(诎),絀(绌),勝(胜),靚(靓),請(请),爲(为);觀(观),圖(图),廣(广),釋(释),熱(热),對(对),靜(静),從(从),義(义),進(进)。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①?身與貨孰多②?得與亡孰病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④。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⑤。

①名:《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夜晚彼此不看見,所以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廣韻》:“名,成也,大也,功也,號也。”有名聲、名譽、名望等義。 孰:誰,哪個或哪個人。
②貨:財也。
多:《說文》:“重也。从重夕,……重夕爲多,重日爲疊。”
句義:身外之物的名和利,與性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運用德來權衡,才是正確的標准。重名聲圖名望而輕性命者不知親疏,貴財貨之利而輕性命者不識多寡。
③亡: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說文解字註》:“亡,逃也。亡之本義逃也,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假爲有無之無,双聲相借也。”此處義爲失,下段亦同。
病:《說文》:“疾加也”。有煩躁、擔憂之義。《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句義:得與失何者更爲值得憂患呢?
④甚:過分。
愛:《說文》:“行兒”(行走的樣子);惠也(恩惠、仁德),從心先聲。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也包含物欲的貪愛。
費:《說文》:“散財用也”。《廣雅》:“費,耗也”。
藏:儲積,收藏。
句義:貪愛欲望過多必然精氣神耗費甚巨,斂藏過多必然導致精氣神損失慘重。
⑤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本義:腳。《廣韻》:“止,停也,息也。”《呂氏春秋·下賢》:“亦可以止矣。”註:“止,休也。”
殆:危險,見《說文》。
句義:所以知足的人無取其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有危險。

〖註音〗
孰:shú音熟;
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與(与),親(亲),貨(货),愛(爱),費(费);誰(谁),個(个),險(险)。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
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說文》“直馳也”。

:《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

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

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

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

“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

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

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无”及“无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无德一行爲(无爲)”的益處。

:少、無等義。

〖註音〗

馳:chí 音池;

騁:chěng音逞;

閒:jiān音肩。

【繁簡對照】

馳(驰),騁(骋),於(于),堅(坚),閒(间),爲(为);間(间),異(异),體(体),閑(闲),間(间)。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②。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③,而王公以爲自名也④。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⑤。

覲殷死,議而教人⑥。

故強良者不得死⑦,我將以爲學父⑧。

: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最小之數,樸素之數,萬化之基,即德、虛無一炁(即“⊙”,由無極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說文》:“地之數也”。即太極之陰陽也。
:《說文》:“天地人之道也”。
三元(源),即物元(源)、體元(源)、質元(源)。三元(源)爲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陰、陽”這個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說文》:“内也”。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諧也。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爲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载,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註: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義與損義有別。

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說文》:“作樂之盛稱殷”。

: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爲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通行本作“吾”。  :覺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註音〗

惡:wù 音悟;

寡:guǎ 音剮;

穀:gǔ 音古;

覲:jìn音近;

殷: yīn音因。

 

【繁簡對照】

萬(万),負(负),陰(阴),陽(阳),沖(冲),氣(气),爲(为),惡(恶),穀(谷),爲(为),(损),覲(觐),議(议),學(学);難(难),據(据),漢(汉),簡(简),體(体),禮(礼),樂(乐),壞(坏),殘(残),見(见),稱(称),剮(剐)。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運動規律而行持,就是進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炁也(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炁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運。”太易之前爲“无”,爲无極“○”。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埒: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三章 聞道( 41 )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說文》:“平也。从大,从弓” 。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恥辱也。

:用車轉運。樹立道德在於能付出,即輸出。通行本作“偷”。:《說文》:“變污也”。

: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乙本作“免”。楚簡本作“曼”,與“慢”通。

:多義,有罕見、鮮、少、遠 、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通行本作“大”。

: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初也。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

〖註音〗

堇: j ǐ n 音錦;

弗: f ú 音服;

夷: y í 音移;

渝: y ú 音余;

隅: y ú 音余;

孛: b è i 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二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 表象 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 虛無一炁“⊙” 的德, 是萬物之根本 。“一” 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 一 ”,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靈”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鳥從高處飛下至地。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或“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⑦ “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爲本,抱一無離。

:招致、導致。

:數量。此處指多。:多義,參見第四十四章註⑤ 。此處義爲贊許。无與,沒有一點榮譽,實際上變成了恥辱。乙本和通行本作“輿”。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祿:《說文》:“ 福也” 。:大石;堅硬。又同“摞”,重叠堆起。

句義 所以 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玉 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 。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霝 : l í ng 音 零 ;

盈: y í ng 音迎;

竭: ji é 音結;

寡: gu ǎ 音剐;

祿: l ù 音路;

毋: w ú 音吾;

蹶: j ú e 音决;

穀: g ǔ 音 古 ;

輿: y ú 音 於 ;

硌: lu ò 音洛。

【繁簡對照】

寧(宁),靈(灵),爲(为),謂(谓),發(发),貴(贵),賤(贱),數(数),與(与),輿(舆),

書(书),義(义),處(处),華(华),萬(万),圖(图),難(难),認(认),鳥(鸟),從(从),誦(诵),讀(读),辯(辩),韻(韵),廢(废),後(后),穀(谷),異(异),體(体),車(车),堅(坚),剮(剐)。

《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学习总结

一、通篇的解釋

註解:德,同義與“一”。表示天地造化與長養萬物的能量。这种能量是真实不虚的,反映在人体身上就是德,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失去一,人的生命就是会终止。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解:德的能量充足的状态,是看不到德的行,因此是有德状态。德的能量不足的状态下,是可以看到德的行(在人身上就可以看到具有明显的仁義禮智信的特征),因此是失德的状态。

2.上德无爲 ,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解:在德充足的状态下,会在“无”層次用功,沒有刻意人為的痕迹,因此可以認為是无為的。在仁能量允足的状态下,雖在“有”的層次用功,因用於造化與長養萬物,因此也被看成无為。在义能量充足的状态下,在“有”的層次用功,具有德的痕迹,因此被看成有為。在禮之上的存在(義),在“有”的層次用功,若沒有人響應的話,則會振臂疾呼強行推廣。

3.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

解:因此達不到道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德的層次。失去德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仁的層次。失去仁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義的層次。失去義的層次之後,就會去思考禮的層次。而這些執着於禮節的存在,都是因為對道的忠信程度不夠,都是惑亂的開始。

4.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

解:那些所謂先知的存在,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而已。

5.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解: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處在厚德的狀態,而不是無德的狀態。是處在道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而不處在道的虛華。因此去掉這些表皮外象的東西,而選擇這核心的道與德。

二、學習的感悟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人生,有一百種際遇,其中冷暖自知。

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生命只是一個歷程,無論我們處在什麼狀態,但真正能讓人感覺快樂的,唯有內心的安寧,一個內心不安寧的人生是不會有快樂的。

我們相識、相知、有緣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一起學習,一起感悟人生,一起攜手走過一段人生的旅程,我想當我們生命寧靜下來的時刻,我們一定是最快樂的人。

也許在這個星球表面上,你我還有高低之分,但在整個浩瀚的宇宙時空中,你我都不過是芸芸眾生。因此我們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勇敢面對當下的際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為古人智慧的《德道經》,一百個人學習,也會有一百種的思考與領悟,我們不求誰高誰低,誰對誰錯。因為這些只不過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已,你領悟到了月亮,用哪一隻手指是不重要的。

三、讀經的心法

讀經心法,就是對經文的意思,有個大致的理解。然後誠心誠意地朗誦經文,讀經百遍,其意自應。我們自然就會有領悟了,遇上有疑惑的,大家再一起交流,探討之後,再繼續誦讀,再繼續領悟。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開悟了。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 《黄 帝內經·靈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 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 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 , 居一未散, 所以有德。

: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 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 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 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 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 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攘臂 :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 爲 “ 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 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 爲 ,需教化 並自覺 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說文》:“从心从禺。 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 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 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 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說文》: “ 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甲本殘缺,乙本爲“皮” ,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 。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 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 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 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 r ǎ ng 音壤;

乃: n ǎ i 音奶;

泊: b ó 音伯;

愚: y 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