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作者: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作者题为陶弘景,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著作,在唐朝之後失传。因为近代敦煌文物的发现而重新出土,成为了解中医早期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原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损,现存传抄本出处不明,因此也被怀疑有可能是伪作。

前言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 芍药 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黄芩 大黄 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 竹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二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耎(ruan,软)意为祛弱)。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①

小泻心汤(第一方)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第一方)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 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许,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

小补心汤(第一方)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熬)

小补心汤第一方即《金匮要略》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本书用“白酨浆一斗”,据《外台秘要》载此方,白酒即白酨浆,《千金要方》作白酨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第8页:白酨浆中的酨字读再,《外台秘要》释为酢浆,也就是米醋。)

大补心汤(第一方)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 厚朴(炙,二两) 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②

辨心包络病证文并方(第二方)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第二方)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大泻心汤(第二方)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黄连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第二方)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脉[时]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叶(各二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第二方)

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黄芩 大黄 芍药[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③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④

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姜(三两)莪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四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 大黄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 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以]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 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痰不出[利],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有]血者,倍麦门冬为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⑤

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 细辛(一两)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五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肿者方:

茯苓 甘草 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各三两) 芍药 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六 五脏泻方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 芍药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七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两) 韭叶(切,一把) 芍药(三两)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 栗子(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十四茎)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 栀子(十四枚,打) 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掰])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桂枝(二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浆(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两) 竹叶(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温分三服,日尽之。⑥

白酨浆:“酨”,又称为“酢”,即“醋”,是汉代以前的名称。《周礼?天官?酒正》“浆”字下汉郑玄注:“今之酨浆也。”唐贾公彦疏:“汉时名为酨浆”。南北朗时已通名为醋。白酨浆即白醋。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 王瓜根(切,各三两)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四两) 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⑦

苦酒:醋的古俗称。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肝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肺,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八 二旦六神大小汤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桂枝汤)

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利自止]也。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惙:(chuo辍)意指疲乏。),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⑧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柴胡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不足,饮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甘草(三两)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大枣(六枚,去核)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虚,邪热入里,腹中雷鸣切痛,呕吐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

小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胃气素实,邪气不除,腹满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枳实(三两) 厚朴(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去滓,内芒硝,待焰已,顿服之。

大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实(三两) 厚朴 甘草 大黄 葶苈(熬黑,打如泥) 生姜 芒硝(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化已,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九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⑨

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火上炙焦,如指大一枚,次加细辛等量之。

着舌而通心气: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⑩

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看其人指,爪青者是。

硝石(五钱匕) 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内散一匕,顿服,少顷当大吐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

治梦魇不寤。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寤也。(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立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長壽無癌侏儒村 醫界珍寶

文章转载:http://www.hantang-nihaisha.com/chinese/ch_Articles/longlife40.htm

長壽無癌侏儒村 醫界珍寶

更新日期:2008/08/18 04:33 閻紀宇/綜合報導

在南美洲厄瓜多共和國南部洛哈省一座遙遠的村落,有一百多位村民天賦異稟,他們不僅特別長壽,而且不會得糖尿病,甚至不會得癌症,被許多科學家視為研究新一代癌症療法的希望所寄。不過他們有一個「缺點」:平均身高只有一百廿分左右,是一群罹患「萊倫氏症候群」(Laron syndrome)的侏儒。(讀者看這一段就知道西醫學有多差,連一個已經被確定沒有癌症與不會得到糖尿病的超級長壽種族,都會被西醫冠上一個病名,西藥廠就是要大家都有病,它們才有生存空間,才有機會賣藥。 如果大家都是矮的,那高的就是缺點了)

萊倫氏症候群又名「生長激素遲鈍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全球約只有三百多位患者,台灣也曾出現病例。主要症狀包括生長嚴重遲緩、骨質疏鬆、肌肉發育不良等。在臨床上分為兩型,第一型肇因於生長激素受體基因缺失,第二型則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出現缺失。(被西醫定義為有病的人,卻是不會得到癌症與糖尿病的人,這種醫學的想法是否很奇怪)

厄瓜多內分泌學家蓋瓦拉-阿奎爾研究萊倫氏症候群長達十多年,有了驚人發現:這些患者不會得癌症,關鍵在於他們體內的IGF-1濃度特別低。科學家已經證實,IGF-1濃度偏高會增加罹患乳癌、攝護腺癌、腸胃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這種說法讓西醫必須做出選擇,要長壽就必須矮,要高就要面臨癌症與糖尿病的威脅,西醫真是沒有Common Sense,就是笨啊。)

蓋瓦拉-阿奎爾表示,醫界可以借鏡萊倫氏症候群患者的基因變異,找出降低IGF-1濃度的方法,進而達到預防癌症的功效。而且可能連第二型糖尿病也能夠預防,因為萊倫氏症候群患者向來不知糖尿病為何物。(西醫真是壞透了,用這種方式來欺騙人,事實上是不需要這樣做)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隆格博士已經進行實驗,以基因轉殖小鼠模擬萊倫氏症候群患者的基因變異,結果發現這些小鼠的壽命是正常小鼠的十倍。隆格博士認為,降低IGF-1濃度可以減少隨著老化而來的DNA缺損,這種缺損是導致癌症的元兇之一。未來醫藥界可望以降低IGF-1濃度為目標,研發能夠預防或治療癌症的藥物。(這種想法就是錯的醫學觀念,因為這些人長壽的原因不是這個,其中必有陰謀在內。)

被西藥廠拿來做文章的案例

    這個少數民族真正會長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醫個沒有被西藥與疫苗所污染的環境中,這樣少數的一百多人又住在偏遠地區,西藥廠是不會去關心的,所以他們都能倖免於被西藥廠洗腦與被西藥摧殘,住在沒有被汙染的外在環境中,加上體內也沒有被西藥汙染,當然就不會得到癌症,而貧困的生活,使得當地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每天做許多勞力的工作,這種勞動就是運動之一,因此每天大量的將糖份燃燒掉,所以當然沒有第二型糖尿病出現,也沒有施打疫苗,所以也沒有第一型糖尿病出現,這就是當地人沒有癌症與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般西醫對這類人,都按時施打生長激素,讓病人長高,現在出現這種案例,正好證明西醫過去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你到底是要病人矮好些?還是病人生病好些? 如果大家都是矮子就會長壽又沒有癌症,那讓大家都變矮,自然不覺得奇怪或是難看,這真是笑話一則,這點可以說明使用人工激素是只會得到反效果的,看來現在西藥廠生產的生長激素都該停止再生產了,因為會讓人得到癌症跟糖尿病。

    西醫真是不要臉的醫學,明明這種長壽健康的人種是因為沒有西藥廠的汙染才會產生的,他們自圓其說,將之說成是醫界珍寶,事實上這個案例卻正好說明人類會得到癌症與糖尿病的原因就是來自西藥廠,而不是因為長太高得到的病。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佛州08/18/2008

正好有一位學生在那裡住

   今天倪老師發表了一篇長壽報導,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現在就是在厄瓜多爾的 Loja (洛哈)省的一個長壽村,叫做 Vilcabamba。這個地方被稱為是長壽村,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落後,這邊的水質及空氣,尚未受人類污染。我和我的先生在這邊買了一塊小地,趁八月份亞利桑那州正如烤爐般的炎熱之下,在此地享受到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與世無爭。我們在我們的一塊小地種很多有機的蔬菜、水果 (如照片)。

   今天文章所說的侏儒,我倒是還沒有看到。不過,這邊有些高齡老人,雖然已經八十幾歲了,看起來才六十幾歲,而且說話非常有力,非常的健朗。問他們如何保持年輕,他們說,他們一天走路走了兩三個小時。由於沒有車子,大部分都是靠走路。他們還說,另一個秘訣是不吃西方進來的垃圾食物。最後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愉快!  我所遇見的高齡老人,還沒有看到在吃西藥的。可能因為大家都很窮,沒法負擔的起西藥 (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很可惜的,現在西方的食物漸漸的進來厄瓜多爾,很多年輕人因為吃垃圾食物,已經未老先衰了,呈現虛肥狀。

  在此要感謝老師出版天紀。此時的我,在五千英尺高的厄瓜多爾安地斯山脈中,還能讀到老師的天紀,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感謝老師傾囊相授,將這些中國的精華與我們分享。期望有一天能將天紀、人紀以及地紀融合,靈活運用。

來函學生 劉X芳敬上08/22/2008

世界最老人瑞 從未胖過

原文转载:http://www.hantang-nihaisha.com/chinese/ch_Articles/longlife36.htm

也是醉了,倪老师在美国开中医馆也就算了,还要天天骂西药厂

更新日期:2008/04/20 16:00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美國印第安納州老太太艾德娜‧帕克20日做115歲大壽。她是全球在世最高齡人瑞,也是科學家研究長壽奧秘的寶匙。(這些自命是科學家的笨蛋們,還想研究她長壽的基因,這根本不是基因的問題,由我來說她會長壽的原因吧)

帕克1893年4月20日在家族農場出生,上大學拿到教學證書,在一所只有兩間教室的小學教書數年,到1913年結婚為止。丈夫1938年去世,當時她48歲,自此獨居,到一百歲才搬去和三個兒子裡唯一還在人世的克里福同住。(她住在鄉下,先生過世後又沒有改嫁)

上百歲的艾德娜身體仍然硬朗,克里福夫婦很放心,有時只留她一人在家。有天晚上,夫婦倆出門看中學籃球賽,回家不見老母,全家焦急搜尋,在後院穀倉附近找到她。原來她走出戶外,被突來的暴風雪困住了,幾乎被大雪覆蓋,所幸身穿紅色毛線衣,在暗夜雪光裡才認得出來。克里福一把抱起凍僵的老母,急奔壁爐,醫護人員趕到,其中一人見艾德娜失溫危急,自己脫得只剩內衣,要克里福把艾德娜也脫得只剩內衣,然後貼身熨艾德娜。她除了指尖凍瘡,完全復元。但大家也決定老太太應該住進安養院。(她家還有穀倉,表示她住鄉下,還有她喜歡紅色)

安養院18日已經先為艾德娜慶生,她氣色爽朗,喜看親友放115隻氣球升空。老太太至今喜歡讀詩念詩,能隨口援引。她每天看報紙,欣賞各地寄來的問候卡,而且連照片裡的遠房親戚也認得出來。她另一樂趣是看氣球升空。(她記性還很好啊)

去年4月,她和113歲的印第安納州第二人瑞、全球第五人瑞珀莎‧富萊見面,寫下「高齡會」紀錄。她收到布希總統的簽名信,也挺快樂,雖然她沒投他的票。(她很開心啊)

20日是家族做壽,問老太太想穿什麼,她說不一定,但「紅色最好」。她有五個孫輩,13個曾孫,13個玄孫。她兩個姊妹分別在99、88歲時去世。(紅色是熱情與開心的顏色)

艾德娜何以長壽健康?可能是大半輩子在農場幫忙勞動,可能是家族基因,可能是基因和環境、健康習慣完美配合。性情可能也有貢獻,唐恩說他媽媽一輩子沒胖過,而且樂天極少發愁。(跟基因無關的,又是某個笨蛋科學家自認為是的,體瘦跟開心才是長壽的主因)

全球目前只有75位110歲以上的「超級百歲人瑞」,其中女性64位,男性11位。

波士頓大學「百歲人瑞研究中心」兩年前抽取艾德娜的血樣,存入超級人瑞DNA資料庫,希望早日找到這個領域的聖杯:長壽秘訣。(答案就在眼前,大費周張的取得她的DNA,只是做秀,想多拿些研究經費罷了)

評論

   我國有句俗話說,從未見過長壽的胖子,長壽第一秘訣就是身體瘦。第二就是常保持心開心無憂無求,這也是主因。第三就是住在鄉下,每天的勞力工作很多,也沒有空氣污染與水源污染,吃的食物越原始越好,大家要儘量遠離基因改良食品。第四此人瑞出生時西藥並沒有像現在如此之多,疫苗也沒有,也沒有害人生癌症又短命的維他命等,這更是她會長壽的主要原因, 因為她的身體沒有被西藥廠破壞,所以才健康長壽。第五她每天都好開心愉快,沒有每年的體檢,西醫最善於使用嚇死人的醫學名辭,她一生沒有被嚇倒,所以她很開心,不像現在的人,自以為很聰明,每年去做體檢,最後根本就是被活活的嚇死的,因為不開心啊

   人體是來自上天很完美的設計,會生病與短命是因為出現了一個惡魔,就是西藥廠了,大家該醒過來了。大家要學她,不要相信是長壽基因造成的長壽,以免又陷入西藥廠的陷阱之中。人類會短命就是西藥廠幹的惡事,它們使用與政客勾結,然後欺騙無知大眾的手段,來達成其賺錢的目的,這種西藥廠必須消滅,否則未來長壽的人瑞將絕跡了

烏克蘭人瑞長壽秘訣 沒碰過女人 沒讀過書

倪老师真的有个性啊:

原文转载:http://www.hantang-nihaisha.com/chinese/ch_Articles/long29.htm

更新日期:2007/04/29 15:00

烏克蘭一個一百一十六歲的人瑞﹝奈斯特﹞說,他能活這麼久主要是因為他一輩子沒碰過女人,沒念過書。(這裡有錯誤,碰不碰女人與長壽無關,不然全世界的出家人都應該長壽才對,沒唸過書才是他真正長壽的原因。)

﹝奈斯特﹞是個住在基輔附近的牧羊人。他說,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依照教義,婚前不可以有性行為。而他一輩子沒娶過太太自然沒有過性行為。(大家千萬不可以學他,人人都像他一樣,將來就沒有後代了。)

﹝奈斯特﹞解釋,他沒什麼好奇心。對異性並不好奇。也由於不好奇,就不會想知道男女關係,由於不知道就更沒興趣。他也就守身如玉了一輩子。(男人對女人沒興趣了,人生也太乏味,大家都不要生小孩算了,教宗也沒有近女色,活的也沒有他長,所以這不是他長壽的原因。)

除了沒結過婚,他也沒念過書。他一共只上過兩天學,學會了寫名字以後就不去了。他的結論是,知道的越少,越快樂、越長壽。(這裡最後的結論才是他真正長壽的原因。)

不知就是長壽的主因,不知與真知才是知

   我一直在勸告讀者不要每年去做體檢,妳知道的越多就死的越快,根本就是死於西醫之手,不要知道自己身體如何,遠比去給西醫做體檢要好許多,西方醫學是想盡辦法讓你害怕,讓你擔憂,所以他們對於病的陳述都是要讓你害怕,如果你沒有病,他們還會替你製造出一個疾病來,讓你徬徨無助,於是你就任由他們宰割,由於這種人很多,所以西方醫學才能大行其道,上面這個案例就是一個最標準的證明,這位人瑞一生都不知道他的身體如何也不想知道,所以他就越快樂,也越長壽,直到今日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出,凡是相信西醫的都短命,遠離西醫的都長命。

    這位人瑞如果將他送到西醫院去做檢查,此人必有癌症,但是他現在仍然健康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癌症,我們人類有癌症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個癌症在身體裡,就不會有其他的癌症發生,這就是潘朵拉的盒子,不要去碰它讓它平靜的待在體內,你反而因此而受惠,中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極限是一百二十五歲,但是要像上面這位牧羊人一樣住在沒有污染的地方,同時沒娶到很囉唆的老婆才行做到。

   我有一位C肝病人,身體一直都很好,有一天很慌張的跑來跟我說他被告知得到肝癌了,我告訴他不要聽西醫的話,不要再去做檢查,他不聽,於是去開刀,不出三週就走了,得年48歲而已,他如果不知道他得到肝癌的話,我肯定到今天他都還是活著的。

漢唐中醫  倪海廈07/22/2008

倪老师的十三不治之人

本文转载:http://www.hantang-nihaisha.com/chinese/ch_Articles/Dontdoit.htm

1. 不信中醫的人,一開始吃中藥就要求第二天就好了,這種人就是不信中醫。
2.對醫師有疑慮的人。
3.
自以為是的人,又要吃西藥又要吃中藥的人。
4.
懂一點簡單中藥 , 對醫師處方指指點點的人。
5.
拿到處方,不按時吃的人,吃中藥態度是吃吃停停,不肯好好吃藥 ,自己還有意見看法的人。
6.
拿到處方,到了藥房抓藥,聽藥師說此方太強,這個不行,要加那個藥等,立刻就決定不拿藥了 ,或回頭來問醫師處方問題,此類笨蛋不要治,屬於牆頭草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藥師不是醫師,他干擾醫師治療,妳也信,實在有夠笨拙。
7.
不聽醫師建議的人,以為吃藥就好了, 比如: 肝硬化是由喝酒引起,吃中藥後,仍然不戒酒,如何會好呢?
8.
重復問同一問題的人,表示他不相信你了,不可治。(我在看病時都ㄧ定詳細解釋病情給病人聽 ,但是再次複診時病人居然會問,吃這藥是為什麼? 你說氣不氣人,不相信就不要來看中醫,何必如此害自己呢?)
9.
一有重病,只要人說什麼好,就立刻去做,結果亂吃一大堆藥 ,此種有疾病亂投醫的人不要治。
10.
平時吃一大推不必要的藥或維他命的人,生病時來看醫師,隨身攜帶一藥囊,並請求詢問醫師何藥可吃 ,何藥不可吃,這類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許多本來根本不存在的問題給醫生,千萬不要看。
11.
每次因為被西醫檢查出又得到XX病時,於是就非常緊張的立刻傳真到我診所,使用緊急二字,來喚起我的注意,這種人我也不再收治,因為這些人還是相信西醫,所以才會如此緊張。
12.
來看中醫之前就先做切片或化療放射療等的病人,我也不收治,因為你們吃中藥如果沒好,你們就會怪中醫,不會去怪真正把你送上黃泉路上的西醫師,這樣公平嗎? 所以請不要來找我治病。
13.
從未看過我的網站就直接來找我看診的病人請注意,有沒有看過我的網站,你是無法騙過我的,凡是沒有看完我網站的病人請不要來找我,因為我是不會幫你治療的,你必須接受我診所其他醫師的診治,否則你就白跑一趟。

以上十二種人我是不會去治療的,因為此類病人你就算是治好也不會感謝你他會認為你是蒙到的治不好就都是你的錯從不會去檢討為什麼自己會得到此病別人為什麼沒有此病只會怪醫生不好 . 但是如果他們是去看西醫時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變了完全聽西醫的話就像一隻口袋中的寵物一樣主人餵食什麼就吃什麼乖巧的要死就算結果是死於西醫之手他們也不會去怪罪西醫家屬們還會在抬病患屍體出院時 列隊向西醫致謝意的

 

 

如果你自知你是屬於這十三種人,請勿來我診所,我是非常不歡迎你來看診的,謝謝合作。 我看病是少有得罪病人的,我不看病卻得罪一大群人,請怪自己既不相信中醫,又不看我的網站。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09/24/2008

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国人不自知,却震惊了整个世界!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并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语调总结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中华民族特征。

在他的情绪带动下,现场氛围一直热血高涨。

  

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治水)

「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

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

  

「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夸父追日)。

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

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

「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后羿射日),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

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强的不服输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大卫教授的讲座视频被传到社交网站上后,引起国外网友热烈讨论。

「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化作一只鸟复活,想要把海填平,这就是抗争!」(精卫填海)

「一个人因为挑战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头,可他没死,而是挥舞着斧子继续斗争!」(刑天)

不得不说,这位大卫·查普曼教授解读中国神话的角度很新颖,也十分到位。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但有几个人想到过,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是如何保持下来的?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但你见过哪个民族的神话里有我们这么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

道教经典《西升经》中,《我命章》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指出了个人的生命不是由天地决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思想在发展中国科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名利观、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是一种实践积极的人生观。

  

 

我们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给下一代的这些神话故事,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我们的文明不畏惧神,也许正因为我们深刻理解老子的那句话,所以我们的祖先从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顾,也因此,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呵呵,没信仰的民族能存续 5000 年吗?

实际上,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发扬光大!

 

《黃帝陰符經》帶注釋

《黄帝阴符经》作者说是轩辕黄帝,历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四库全书》中有所收集。
《阴符经》应该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等。
《黄帝阴符经》立义于社会,导向于人生。

《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内容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主要内容是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内容是论兵法战术的。

历史上对《黄帝阴符经》评论不一。许多注家将其神化。
其实《黄帝阴符经》是一部朴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中养生之道对我国的中医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于治国、治兵等谋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积极作用。
我们仔细研究,此书大抵言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克之辩证关系,蕴含无穷机变,包含比较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宇宙大自然变化规律,养心修身,谋事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根据自己学习以后的体会,作些浅显解释,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心;人心,机心。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上篇解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则,掌握这个自然界法则来行动,也就足够了。

这里天字古代很难解释清楚, 天就是指这个世界,自然界甚至宇宙,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执是掌握的意思,道是自然法则,这个道不是后世说的道教的道, 这里是指道家学说法则。中国自古以来,老子写了《道德经》,形成道家学说,后来形成道教。,但汉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道家学说落败。其实汉以前我国古代思想,道家学说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句就是要按照宇宙法则行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如人的性,是静止的。天之行是自然规律的运动,是动态的,如人的命,这一种静、动结合,道家叫性命双修,道家思想就是叫你顺应宇宙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为。包括人的生命运动和宇宙自然运动密不可分的,如果你认识这些道理了,你就算是比较完备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自然界运动规律有五方面的相互破坏的力量,如果你洞察和领悟宇宙这种关系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这样的人就能够使它昌盛了。

贼:古代解释意思是残害、伤害的意思,这里是指破坏力量。宇宙自然界有这五种伤害关系,《阴符经》中的五贼解释很多,太公批注,为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说黃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強楚。有些注家认为,“五贼”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有人认为是身体的口、眼、耳、鼻、舌等,身体器官变化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总之说法不一,不管怎样说,说明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规律,如果你掌握这些矛盾规律,顺应这些客观规律办事,你就得到事功,得到万物昌盛。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

将天道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同自身变化规律一起认识,成竹在胸,你就可以施行与天道之规律,这样宇宙虽大,如在心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变化规律之内。

五贼者为五种道术,也就是大自然变化归纳的五种客观规律,如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说小点是事物的五种变化规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再说小点是人身体中的“口、眼、耳、鼻、舌”等。古人常常讲“天五星,地五行,色五色,音五音,人五臓”等,这是对立统一的五种变化规律关系,同道家修身按照这五种变化规律关系相结合,使其自身内应适合其外应,以达天、人同一之境界。就象《黄帝内经》里面的养生必须适应一年四季变化的气候规律一样道理,以求心理平衡,生理平衡。明白了自然规律和身体规律,你不仅保养好了身体,也能够做好事业,当然《阴符经》的道理是能大能小,大到蕴涵治国之策,小到养生之术。所以讲到明白这些道理,掌握这些规律,宇宙虽大好象在你心中,了如指掌,宇宙中万象变化无非在你自己身体变化规律中都可找到。

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其实是人原来的本性;这天人合一的人的本性,是在天地动静变化规律中无形的变化着,这就叫机心。人性的变化都是由这“机”来决定,如果用天之自然规律的道来端正人性的方向,人们才能克服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欲望,达到存天理定人性。

人的心是禀承于天地之性的,人性是随着的自然变化规律而变化着的,所以说人性即是天性,人们的心常常自然而然,却又不知所以然,比如人认识到自然规律中往往受到风寒要感冒,受到炎热要中暑,但是没有认识的东西很多,这就叫做“机”。天之所以能够动,地之所以静,这也是“机”在起作用。这种“机”表现在人身上就是生命长短,身体好坏,人格高低,事业成败等等诸多方面。“立天之道”就是要用天地自然规律来端正人性的方向,既修练自己的人性,又按照自然客观规律成就事业,

以天理定人性,真正达到性命双修。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发了杀机,星宿就要移位可陨落;地发了杀机,江海中的龙蛇就要爬上岸来;人动了杀机,就会弄得天翻地覆。

天发杀机,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反常,冬天变暖,久旱久涝,这样连星际都会脱离轨道陨落。地发杀机,就是地震、海啸、山崩,连水中动物都会逃离爬上岸。人发杀机是讲人违背人性,用所有的武器进行相互残杀,就会造成地覆天翻,面目全非的场面。指人性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比如现在气候变暖就是人违背自然规律之结果,长此下去就会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天和人共同发生了杀机,这就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大乱必然得到大治,在天下大乱,八方不守的局面时候,肯定会出现一个新的王朝,来奠定了自己万变中的基础。人的天性有灵巧和笨拙之分,但是要扬长避短,善于正确运用伏藏之术。

天发杀机是自然杀机,主要指自然灾害:如天气异常,山崩地裂,大水泛滥,虫灾旱灾。人发杀机是人为杀机,主要指人事祸乱:如坏人当道,好人受气,政治腐败,经济混乱。人的本性是和天性相通的,因此人在心理上保留着与天性相通的灵性。圣人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尽量做到天人合一来安定社会,奠定基业。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有巧有拙的,不可能只有长处,没有短处。所以处事就应该不动声色、深藏不露,使对手难测深浅,就可以发挥长处,藏匿短处了。所以,伏藏便成为致胜的关键。所谓伏藏,就是严守机密,“大智若愚”便是这个道理,唯有善于伏藏,方能用其巧,扬其威。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就是扬长避短的谋略艺术。从道家修练角度看就是要养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隐伏于身心,然后内观正性,外视邪淫,善则行之,不善则舍之,修身炼性,达到神定气和。天性的自然威力,人应该可以掌握它,人要按照自然规律变化来行动,大到国家安邦定基,小到身体道德修养,做到扬长避短,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时候就要预测,尽量化害为利,减少社会或者自身的伤害,所以道家一直提倡大智若愚,韬光养晦,顺其自然。历史上就象孙膑、苏秦、诸葛亮、郭子仪等运用《阴符经》取得事业的正面效果。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有九个窍位,这九个窍位常常受到诱惑和干扰,九窍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致精、神、气散失之要窍,如果能够得到动静相宜的修炼,就能抗拒外来邪魔的入侵。

九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七窍,也叫“阳窍”,还有“阴窍”二(尿道、肛门),合称为“九窍”。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朵听到杂乱声音就会精力动摇,眼睛迷于浓艳色彩就会神光松弛,嘴巴不停多说就会内气散失,精、神、气一伤,就会心绪迷乱,九窍不通,邪不可拒。但是, 眼睛总是要看,耳朵就是要听的,口是一定要讲话的,它们不可能绝对静止,只在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人才能静观自然,心归淡泊,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这是讲人道,人体之自然规律,懂得修心养身的人,才能够做到无为而为,有作为不以为之,无欲理事不被心身所累,万物有忍而心不生厌,无执无着,身归自然,造福人类。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火是生于木者,木干枯祸发,生大火,必然会攻克任何东西。奸邪的人生于国家内部,当他们时机成熟有动乱时,整个国家都会崩溃。懂得这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变化规律和自身正邪变化规律,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炼,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圣人了。

五行相生相克中,金本克木,木反因之雕刻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茂盛繁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滥;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曼延;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光明;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同样人的五行是五心、肝、脾、肺、肾,又称五脏,也和自然规律五行差不多,只有生克适宜,五行相安。肝为木,心为火,肾为水,脾为土,肺为金,又有木对肝对目火对心对舌土对脾对口金对肺对鼻水对肾对耳。总之,自然的五行变化同身体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其实中国的中医理论也是有此而来。如肝为木,心为火。木火炽燃必由水降,肾水降心火,心火温肾水,达到身体平衡,身体不平衡,往往忧之伤脾、气之伤肝,火之伤心,怒之伤肾,大喜大怒伤志。不平衡产生杂念,杂念为奸,奸起妒忌,动乱必生,这样的人当道,国家就不安定。所以《阴符经》讲到人应该合乎自然五行规律,要修炼,精通动静与伏藏之术。研究事物内部发展的必然规律,以智慧来防微杜渐,以法制严加限制。这样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的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
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材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
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
圣人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中篇解释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生万物,又使万物走向死亡,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之道理。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到死往复循环的道理,从个体生命来看没有一个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天生天杀。但是从整个物种来说,那还是往复循环的发展,人通过生命繁衍,一代一代的发展,野草是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产生,大地在冬天的休眠中,带入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人没有夜晚的休息,细胞的死亡和成长过程,就没有来日的精力旺盛。所以事物都是在生死往复循环中发展,我们必须明白这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

天地精华,可以被万物摄取;万物,可以被人利用和破坏,人,过多利用万物,反而会被万物所残害,这三种盗用关系应该把握得适宜,才能够使三者相安。

盗这里指摄取、残害、利用、破坏等意思。天地精华被万物摄取,才会蓬勃生机,但是过多的摄取等于残害和破坏。比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废气过多排放,空气被污染,天地精华被残害、破坏。万物可以被人利用,比如砍伐木材可以建筑房子,开采石油可以发展工业,但是过多利用,成为了破坏,过多砍伐木材,造成生态不平衡,水土流失,过多利用石油,造成废气污染。人过多沉迷与万物,却被万物所伤害,叫玩物丧志,有的甚至使人沉溺丧生。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所以说:饮食应该按一定时间进行,才能调理身体健康;行动要合其自然规律,就能保证万物安顺和谐。

“时”者,时机也,“百骸”指身体;“理”就是调理、健康的意思;“机”者规律也。这里讲了二层意思,一是讲人的合理饮食规律。万物都有个成熟的时机,熟而食之对身体有利,比如水必须煮开,人喝了就不生病,粮食、蔬菜、肉类必须煮熟,人食了就有营养,熟则益人,生则伤及五脏,少则饥饿伤身,多则伤其胃害其体,“冬补春温夏清凉,四季调理身无妨”。二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机就是规律,动其机就是人要合乎大自然客观规律,使大自然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达到万化安。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以时取用”的原则,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能人为的去破坏。《阴符经》给我们指出了理性之思、智慧之思,明智地懂得自身生理平衡和大自然平衡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一般人看见神奇的事物认为才是神奇,而不知道有些事物表面看并不神奇,而其实却是令人高深莫测,这才是真正的神奇也。

神是会意、形声字,小篆:神,从示、从申。小篆的示上部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为三条下垂的线,义作“上天垂相”解。所谓上天垂相就指现代所说的自然现象。古代对日、月、风、雨、雷、电无法解释称之为神。后来智慧才能超绝于人者曰神,德之极高者曰神,知道宇宙变化的圣人曰神,透过中国文字这一智慧符号,为我们揭示出:“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谓之神”。所以《阴符经》给了我们启示,有些平淡无奇,屡见不鲜的事往往包涵着无数的神奇,关键在于人们认识和探求。就象现代人不断探索科学规律一样的道理,瓦特发明蒸汽机无非是在茶壶煮水的渺小事物中得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定律也不过是苹果落地时得到启发,这就是“不神之神”的艺术魅力。创造“不神之神”的境界,就需要激发人的聪明才干,需要运用人的智谋韬略,对其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有其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从修道者来说,要明白宇宙外象有吉凶之兆,你必须运用智谋韬略,掌握其客观规律。同时要明白自身之神,外通天地,内修圣功,从点滴起始,积累知识,身心齐修,才能洞察一切事物变化规律。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生焉,神明出焉。

人们对每一年的日数,月数按照自然规律来确定数字,大月、小月有明确规定;人们按照这样的原理来生存、劳作,探求天地奥秘的圣人产生了,神明的智慧也由此而出现。

一年的日数由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三百六十天,每月的日数由月亮绕地球一周定为三百六十个时辰(即三十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由此可见历法的安排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自然规律。《阴符经》就是告诉我们探天地奥秘的神明,也是据此而产生的,这种准确的推算,使每年的节气符合实际气候,有利于人们的修养生息。这就是时间概念,是人民实践中的科学总结。比如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的三点是有科学道理的,说明人按照历法应该活动时候该活动,应该休息该休息,这样的人才懂得自然规律。如果常常违背自然规律,更何谈生命健康和事业成功。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契机,深藏于事物之中,不为天下人们的感官所察见,察知。君子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亲身实践,而小人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拼命去追求私利而玩命。

“盗机”就是前面讲的“三盗”即“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三者关系是潜伏的契机,一般人是很难发现,而且也很难理解,所以讲是莫能见,莫能知。君子明白这种契机是自然规律,就需要好好把握,在实践中去体味,去正确把握,这就是智谋韬略。而小人呢?为把这种暂时的契机,通过权力去占为私利,滥用无度,最终会因私欲的膨胀而葬送了自身。

中篇主要讲人们如何正确运用自身和自然规律来富国强民。首先讲到人的生命和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其次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都需要好好把握,不可能人为的去破坏这个规律。作为人就必须从自身的规律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从自身的修养中明白运用智谋韬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就象历法规律那样去遵循,才是圣明,三盗之机深藏于事物之中,一般人是很难发现,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从自身修养中去把握,如果天、人、物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够真正富国强民。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下篇解释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听觉特别灵敏,聋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特别锐利。这是因为他们少受外界干扰,身心专注一事的结果。如果一个军队的统帅也能够做到身心不乱,主事专注,白天黑夜都会认真思考,反复掂量,那样十倍的兵力可以达到万倍的战斗力。

瞽:ɡ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书?尧典》传:“无目曰瞽。”这里用瞎子、聋子作为比喻,要求军队的统帅者,做到静虑。一个人如果少受到外界干扰,静心专注,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任何事情能够考虑周密,才能够深入探究其无穷奥妙。如果一个人生性浮躁,做事不专注,或者象“小猫钓鱼”蜻蜓来了捉蜻蜓,蝴蝶来了捉蝴蝶,那么连一条小鱼都难以钓到。《阴符经》告诉我们用兵者更需要一种深思熟虑的修养。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

人内心的欲望,是由于物欲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一旦沉溺于物欲,就会被物欲所葬送。人引起对事物的欲望的奥秘关键在于眼睛。人的心生心死也在于对事物的追求和舍弃而引起,一个人的事业成败的奥秘也在于你一双慧眼。

人的主观意识是外界事物的信号刺激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是外面事物反应到主观思想以后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比如听美好的音乐就会觉得舒服快乐,看见好吃的东西就产生想吃到的欲望,同样对美色也会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但是要没有欲望也是不客观的,但是超过客观的欲望,或者沉溺于一种物欲,就会被葬送,叫玩物丧志,也有酒、色、财、气伤英雄之说。古人把接触正面的事物叫阳,接触过多或者反面的事物叫阴,人的阴阳不平衡就会心力衰老而死亡,人接触事物的第一信号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说一个人的眼睛对人的生死奥秘起到了重要作用。《阴符经》就提出了“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的道理,一个人的心念起灭也是对物欲的追求多少而决定,而一个人的事业得失成败奥秘在于你的一双眼睛。所以修道者就要清心寡欲,身外之物不可多求。心有物造,目观心动,只有寡欲,才能心目机合,达到处理事物完善。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天没有主观心施恩于万物,万物却感受到了这种莫大的恩惠,春天,一阵迅雷烈风万物蠢然萌动,生气盎然。

天是自然的,没有主观意识,所以叫无恩,就象老子《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说天地是自然客观的,没有主观意识,对待万物就象祭祀用草扎的狗一样,祭祀时候万人朝拜,祭祀完毕一把火烧了。天给万物以空气、阳光、雨露,万物是得到了大恩的,就象春天来了,一声春雷,一阵春风,让万物蠢然萌动,生气盎然。过去皇帝可称为天子,这里也可比作一个国家好的政策,法律,好的统治方法,作为皇帝没有认为我是有多大恩惠,而是让百姓真正去感受到恩惠,这样的国家就象春天一样,生气盎然,蓬勃发展。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一个快乐到极点的人的性情肯定是放荡有余,缺乏紧迫感,一个守静至极的人的性情一定是清静寡欲。廉明正直的。天道从统治角度看可以说绝对自私的,但是在运用方面应该是大公无私的,禽兽以弱小制服强大在于一鼓作气。

馀是繁体字,即余,余的意思是姓,是我,超过了称余。这里指放荡有余,思想麻痹。这两句话说明两种不同精神状态的人的品德修养。人需要乐观精神,但不允许狂欢放荡,骄奢淫逸;人需要冷静头脑,神清智明,但不允许过于沉静。因此这是指帝王将帅在对待战争时应有的精神状态,说明在战争中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天道自然规律也可以说是自私的,人为不可能刻意去改变它。自然之道根据物的不同特点使之成长发展,没有遗弃其中的任何一物,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说是大公无私的。由此,可以探究到统治的天道、王道、政道、兵道都是如此,天道、王道与治道是相通而又是最自私的。谁不维护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呢?但是这个自身根本利益,还是要维护的是天下人的利益,所以运用政令、军令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不容有半点违反。

动物禽兽存在自然竞争的法则,以小胜大在于一鼓作气征服对方,玄龟食蟒,颤隼击鹄,黄腰啖虎,飞鼠断猿,蜍蛭哜鱼这些现象都存在。这里借用以小胜强的军事战略,禽:古代通擒。意为俘获。箝制,致敌于死命。指:制裁、箝制,使其敌方失败,气:气势。人或动物所表现出来某种力量的趋势,也指土气。鼓舞军队的士气,挫伤敌人的锐气。创造无敌于天下的士气,以及由士气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这是个重要的战略战术。比如后来的道家非常讲究练气,从个体生命看,气是生命动力源泉,气血畅通,生命才能旺盛,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与死是互为根本,生是死的根本,有生必有死,死是生的根本,有死必有生,这是宇宙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同样有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若人害里求生,得恩而生,叫恩生于害,若人恩里求害,得害而死,叫害生于恩。

这里是用生死、恩害的自然辨证关系运用于兵法韬略上是有科学道理的,比如两军交战的战场,却是横躺死尸的地方,如果抱必死决心就会打出生路,就是投之死地而后生。恩害也是同样,吴王夫差树立恩威于勾践,夫差允勾践屈服求和,为质于吴,后又释放勾践回国。反而遭到国灭身亡的祸害,勾践是害中求生。这样的辨证思想来源于生死、恩害的自然规律。智者能够举一反三而理解把握。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蠢无知的人把天文地理的自然现象变异弄到社会现象中来,认为自己知道这些吉凶祸福的征兆就自封为“圣人”,我以为能够依据这些天文地理的自然现象变异用于分析社会现象中的事物变化,国家盛衰兴亡,检验生死得失的人,才是智慧卓越的哲人;

愚人:蠢笨无知的人。天地文理:即天文地理,是自然现象中的事物,例如日蚀,月蚀、星变、地震等。圣:这里指超凡、预见性强的人。时物文理:社会现象中的事物变化。例如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生产建设、赋税民情等等。哲:智慧卓越的人。《阴符经》告诉我们天文地理,五行变化是自然规律,作为知晓的圣人,不是把自己的知识、认识去用于卖弄玄虚,愚弄百姓,而是要树立天下为公,知识用于社会,把它运用于分析社会现象中的事物变化规律,国家盛衰兴亡,检验生死得失,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智慧卓越的哲人。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有些人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所谓圣人,我就不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圣人;有些人以神奇、神异创造奇迹是圣人,我就不认为圣人是有神奇、神异的。

愚:是愚蠢。虞:是欺骗,猜测意思。奇:是奇迹。期:等待。圣:指智慧超群的人。

这一句说明智慧超群的圣人是定静如愚,实不愚,圣道自然,不在奇。大智若愚的的慎行是修真的极好素质,大巧若拙的平常心是不奇之奇。有些愚蠢的人认为圣人神奇多变,机智莫测,是令人感到惊奇,其实修道之人也是普通的人,只因为注重身心双修,以道修德,看上去愚愚笨笨,其实智慧超群,大智若愚。圣道自然在于守静,静至虚得用奇器为真功夫,动植生灵,皆为道侣。浮躁、欺诈、虚荣得一时之私利来看待圣人,或者以神奇、神异、矫强作用来看待圣道都是错误的。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所以说:那些对圣人愚蠢猜测或认为神奇、神异的人,他们如沉入水底,自投火中,走向自取灭亡。

那些认为追逐私利,放纵欲望,还以为这就是比别人高得多的圣人,这样的认为是绝对错误的,实际上他们是给自己掘好了坟墓,如果让这类人去治理国家,统军作战,那就等于把国家和军队沉溺在水中,投入于火海,也必然自取灭亡。他们岂知修道在于静虑,用兵在于谋略,万事必须从修身养心做起,“致虚极,守静笃”深思熟虑的人才是智慧超群的人。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以静应动的,所以天地万物才能够蓬勃生长;天地万物运动规律是浸透着,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事物都是正反、阴阳两面的对立统一运动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由于阴阳二气的推动,大自然变化才顺利啊。

静:指安静,守静,以静应动。浸:浸透,渐进的意思。阴阳: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对立、互相消长的物质运动现象。胜:胜利,这里指事物运动发展。天地万物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自然之道,道是高深莫测,寂然无声,就是至静,静是和谐之境界,由于它至静,所以无所不包。凡属有形有气的物质,都从此而诞生。道运行于天地之间,形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整年间从没出现过平衡的现象,而是相互更替,相互为消长的发展。比如一年四季都是阴阳交替的过程,古代把冬至称阳生,从此阳气逐渐增积天气渐渐炎热;而夏至称阴生,从此阴气逐渐增积天气渐渐寒冷,于是出现了四季气候,生长了万物,这种变化是很有次序的。由此人们找到了宇宙大自然的物质运动变化这个规律。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所以,深思熟虑的圣人深知自然之道不可违抗,所以顺其自然,对它加以控制和利用。

懂得自然之道,与天地合德者才可称为圣人,他们懂得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只有很好的加以控制和利用,叫借天地之力为我所用,与天地同功用。如《三国演义》火烧赤壁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东风是不可能借的,无非是诸葛亮知道自然之道,一年四季阴阳气候变化中,冬至前后三天必然有阳生,形成东风天气,这就是与自然合德者,对自然加以很好的控制和利用。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达到守静的自然之道,即使精微填密的乐律和历法,也只能要求符合,而不能做到符契。

静:是黄帝守静的自然之道的一种观点,这里的道和后来道家的道是有区别的,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的自然之道相同,道家产生于东汉末期张道陵所创建,而老子所处时代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黄帝是在公元前4856年前,道教崇拜老子,不等于道教教义就符合老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们不能用后来道家的道搬用到《阴符经》来解释,黄帝讲的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平静就是事物恢复了本性,恢复本性才是事物的常态。用现代哲学观点来解释:“静,就是事物矛盾双方的同一体”。我们都知道事物没有矛盾就不能向前发展,但事物的矛盾双方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平静的共存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事物才能正常的发展。静是用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来说明统治者头脑随时都要保持清醒的重要性,只有头脑清净才能把国家治理规正。静也是指统治者要爱好和平,不要喜爱战争,没有战争国家才能安定,国家安定人民生活自然就会走向正轨。静还是一种处事方法,静才能够深思熟虑,兵家更加需要冷静考虑,冷静分析,才能够在谋略上取胜。律历:指乐律和历法。《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文中说:“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这里意思是即使是圣人能够精通算数,天文历法,懂得八音清浊,但是你对自然之道也只能接近它,也不可能穷尽它,就象我们能够接近科学,却不能穷尽科学一样道理。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于是,古人创造了奇门遁甲,推算出万物生长与万象纷呈的局面,在八卦甲子中又神秘地摆出神机妙算和伏藏的机道。并且用奇门遁甲中阴阳相胜之术不仅用于治国治军,还被用于卦象测算中去了。

爰:(yuán)句首语气词,于是的意思。“奇器”即是九宫遁甲式,以九宫为框架,以八卦甲子为素材。八卦甲子:奇门遁甲中的内容,八卦甲子之中有隐藏之神机,颇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阴阳相胜之术:是阴阳相推之术的更进一步,阴阳相推之术是说阴阳两面这对矛盾势力运动都能推动事物前进,采取渐进、扩散、推动、渗透其细微组织而后消灭它;阴阳相胜之术却是指敌我双方都运用阴阳相推之术来争取自己一方胜利。所以阴阳两面这对矛盾势力运动,不论是用阴的一面,或者是用阳的一面,不论白昼行动或夜晚行动,不论进攻或防御,都可取胜。这就是阴阳相胜之术的特点。通过阴阳相胜之术可以取得战争必胜的道理。昭昭:光明,谓明辩事理。《盂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谓:贤能者以他的明辩事理,使人也明辩事理。这里是指奇门遁甲这个神秘的《易》学,不仅仅用于战争,而且也被那些明辩事理的贤能者用于卦象测算中去了。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之士所重视。
《阴符经》中有养身修心之道,有富国安民之法,有强兵胜战之术,有明哲处世之方。是黄帝总结宇宙自然之道,物质阴阳调和矛盾,守静之法则,奇门遁甲之测算来取得自身调节,富国强民,战争取胜的目的。
它与后来的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学的双璧,《阴符经》和《道德经》成就了我国历史许多纵横家,军事家,谋略家。
有鬼谷子和他的学生苏秦、张仪、孙膑等,又有范蠡、张良、诸葛亮、郭子仪等,他们学习《阴符经》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
《阴符经》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部思想哲学文化极品之作。

中醫啟蒙三字經

中醫啟蒙三字經

作者/王昆文

轉載於微信公眾帳號:中醫書友會

               尊 道

中醫學,是什麼?法自然,致中和。

整體觀,天人合。論陰陽,奧義多。

觀天文,察時變;自感知,自調和。

天之道,猶張弓:高者抑,下者舉;

有餘損,不足補。

               贵 德

人命貴,萬物靈,非機器,組合成。

氣循環,五行生。木、火、土,與金水。

既相生,又相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化,造化機。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擾,不破壞,自變化,不可代。

順四時,從其根,與萬物,共浮沉。

             調心神

治未病,善養生。心為君,重七情。

許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氣則順,順則和,神自清。

             法陰陽

人之命,懸於天,可不畏?可不敬?

守真氣,避虛邪,勞不倦,氣從順。

飲食節,起居常,志不貪,法陰陽。

陰陽者,生之本,神明府,萬物綱。

春夏陽,秋冬陰,生與長,收與藏。

陰藏精,陽衛外,陽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陰陽兆,此二者,乃大葯。

血氣者,人之神,順四時,宜謹養。

得神昌,失神亡。

理論美,數《內經》,至道宗,奉生始。

陰陽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無太過,無不及,如斯者,謂平人。

寒暑過,生不固。

既調神,又調形,慎起居,適寒溫。

損有餘,補不足,氣功練,有助益。

              天象无刑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靈,使谷盈,萬物生。

 道也者,不可離,入生活,即中醫。

 大自然,無窮秘,教中醫,變聰明。

中醫學,“象”為據,其本位,非形體。

 “象”比“體”,更豐富,不確定,動不居。

 “模型”脾,非實體,切不掉,緣虛擬。

 象思維,憑直覺,病無形,費斟酌。

病之始,極微精,恍惚間,生毫釐。

 病須辨,內外因:外因天,內因人;

 天六氣,人七情。不內外,亦所因。

中醫學,重感覺。諸化驗,難超過。

 既真實,又可靠,比數據,更重要。

無形氣,非病灶,求病機,即可治。

 異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異治。

 其關鍵,在病機。

 有諸內,形諸外,治病者,求於本。

 順四時,養五臟。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於道。

 醫者意,並不錯。

 病機藏,難撲捉。

人百病,生於氣:喜怒悲,憂恐驚,寒炅勞,皆成疾。

 氣成形,天行健。

氣猶風,百病長,陽蓄積,隔當瀉。

 肝不疏,郁為火;肺不肅,結為痰;

 胃不通,廢容納;脾不達,滯其樞;

 氣若愆,疾生焉。邪留著,必成患。

 調其愆,使不愆,通法者,乃大端。

 通則和,是真詮,元真暢,人即安。

 開鬼門,潔凈府,逸者行,結者散,留者攻,客者除。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而致遠。

              调  神

小柴胡,仲景言: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氣,身濈然,結氣除,中樞旋。

清濁淆,氣機亂,藿香劑,屬首選。

五色正,元氣足,宜明潤,宜含蓄。

赤雞冠,忌衃血;白豚膏,忌枯骨;

黑烏羽,忌如炲;青翠羽,忌草茲;

黃蟹腹,忌枳實。

夫脈者,血之府;取寸口,決死生。

分陰陽,浮中沉。女右大,男左順。

理色脈,通神明,審逆從,乃能治。

病之治,各不同,地勢然,得其宜。

胃氣無,逆者死。

病至變,醫至精。極其精,窮其變。

可恃形,可據理,形求理,簡馭繁。

達乎此,通乎彼,天下理,可得焉。

惟其簡,乃易變,乃能傳,致普遍。

所有病,可自醫;所有物,可當葯。

或酷好,或急需,或鍾愛,或契慕,或常樂,或痛惡。

凡滿足,病即失,凡胃喜,即為補。凡感覺,應重視。

不服藥,得中醫。

 人患病,可自愈。

 自檢測,自調節,自修復,養與和,是上策。

 和心法,為第一。

 心豁達,世事明,愈疾道,貴能忘。

 正氣存,邪不幹;生機失,神不轉。

 

      大医精诚至道

中醫學,是文化,察文采,行教化。

 窮天紀,極地理,取諸物,取諸身。

 主張養,主張和,察心態,觀志意,明人事,術乃通。

 因此說,是人學,最大用,化人心。

中醫理,何妙哉!收得攏,化得開。

 善觀察,善理解,諸危候,亦可排。

 治急症,有擔待;慢郎中,是誤解。

 有者求,無者求,守病機,司其屬。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得,邪氣服。

 平易葯,愈重症,百鍊鋼,繞指柔。

治之要,取流通;若呆補,阻氣機。

 病若去,虛亦生;病若留,實亦死。

善言天,驗於人;善言古,合於今。

 陰陽化,無窮盡,難意料,玄生神。

醫小道,通大道。醫可為,不可為。

 常自警,可不慎?

 常牢記:或治癒;常幫助;總安慰。

 天資穎,萬卷書,多臨證,作明醫。


 

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一、中華始祖伏羲女媧手持的規矩及其含義

1. 伏羲女媧手持規矩圖像。

女媧可能為全人類的始祖,東方始祖女媧的發音與西方始祖夏娃的發音比較,各民族對夏娃的發音均有(wa),夏娃英文為EVE,其他語言(希伯來語: חַוָּה, Ḥawwāh; 阿拉伯語: حواء‎, Hawwa’; 吉茲語: ሕይዋን Hiywan; 閃米特詞根 ḥyw; 希臘語: Εὕα, heúā) ,均有“wa”之發音,更真實的歷史可能是女媧為全人類始祖。

2.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伏羲女媧規矩圖是漢代的畫像石


以上各圖中女媧伏羲手持的規和矩清晰可見。

3.其他的女媧伏羲手持的規和矩

二、規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規矩”二字在漢語中既有其字面意義:圓規和直角尺,又有其引申意義:秩序。
古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圓亦有天地之義,則引申含義則更為深刻:秩序是天地(社會)必不可少的,結合文物伏羲女媧圖中女媧手持規,伏羲手持矩,可知此“規矩”隱含深意,象徵一種秩序或能力(權力)。

三、規矩可能源於天文觀測

規和矩是兩種很重要的工具,那麼它們是古人根據什麼原理髮明出來的?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往往來自於是對天文、地理的研究和領悟,從中國的歷史典籍記載來看,黃帝的內經,倉頡的文字,伏羲的八卦,文王的周易都離不開對天地道理的領悟,說簡單點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比如黃帝內經,其中重要的五運六氣理論就是根據天象周期來推導的,古人歷來有象天法地之說。
這裡給出我的推測,規用來畫圓,規的發明源於古人對日月運行的圓弧軌道的觀察過程,矩的發明則來自於古人立木觀日影頂節氣的觀察過程,所立之木需垂直於地面,勾股定理的奧秘亦從此中得出,因此我認為對天文曆法的研究是任何一個民族從蒙昧走向智慧必不可少的經歷。

觀察日月圓周運行,古人據此領悟規的原理,測影立桿與地面垂直,古人據此領悟矩的原理。
古人言天圓地方,所指即此,而且正因為規矩的來源(測天量地)以及用途,所以規矩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正如上述所言,代表秩序,代表權力,所以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神的伏羲、女媧手持規矩,象徵著中華民族的一個義務就是要守護好天地的秩序。
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人應該克制過分的慾望,與天地自然保持和諧。

在中國歷史上被中國人廣泛接受的釋道儒三教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一致。
佛道皆出世,佛教曰眾生平等,不殺生,行善積德。
道教曰無為,自然,不亂擾動,去奢,復歸於嬰兒。
儒教入世最深,但是卻一直本能地抑制商業的發展。
因為人心一旦失控,就很難再回歸寧靜了。
看看現在西方文明放縱人心,才發展了短短幾百年,地球環境就已經快撐不住了。

四、北冥道德本相修鍊法初悟

古人在天地領悟中,在器方面都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都可以創造那麼偉大的文明。我個人感覺道的修鍊與領悟,應該也會有一種至簡至極的方法來領悟。

結合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四章 反復中的領悟,突然有一種衝動想將自己頭腦領悟的東西,用一種簡單地圖象來表達出來。

目前只有初步最粗淺的成像圖,先供大家參考,后续会不断提升与改进。
呈現始祖歷史,更有溯源求本之意。
若說整個星球文明是一個棵參天大樹,我們要修鍊,那肯定要找到主根。通過主根才可以找到本,才能更好通過本與道相連,才可以更好地領悟大道。

“辟谷断食”,凭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自噬理论的科学验证获得2016诺贝尔医学奖,最大热门将是“辟谷断食”!

细胞自噬理论由来已久,但在大隅良典实验证实了,而且获得了2016诺贝尔医学奖,无疑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什么是自噬理论?

简单说,细胞在饥饿的时候,能把自己体内的无用或有害物质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

自噬理论的关键是“细胞饥饿”!所以“辟谷断食”是自噬理论的主要途径!现在我们倡导的轻断食(即轻辟谷),也基于此!

自噬理论前景:
激发自噬治疗癌症;
抑制自噬治疗阿尔兹海默综合征;
防治各种慢性病;
抗衰老,保持年轻。

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等于“辟谷断食”获得了人类生命科学的“诺贝尔医学奖”!

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奖励他在阐明细胞自噬(Autophagy,或称自体吞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上的开拓性研究。以表彰他发现了细胞自噬的生物学机制。

什么是自噬作用?

是指细胞在缺乏营养和能量供给,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等体内多余的垃圾物质,来阻止细胞被毒素损伤,或是因此而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显然,自噬更像是身体组织在走投无路时进行的一场豪赌。

一言以蔽之,细胞在饥饿的时候,能把自己体内的无用或有害物质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自噬的存在,但是只有在大隅良典的精巧实验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机制、懂得了它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增大后,自噬作用的效率降低了。按照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安·玛丽亚·库尔沃(Ann Maria Cuervo)的说法,包括自噬作用在内的细胞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丧失功能,尤其是负责清除异常蛋白及细胞器的系统。它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会导致有害物质大量累积,最终引发疾病。

库尔沃认为,如果自噬作用效率降低,确实是造成年老体弱的首要因素,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限制热量摄取,能延长多种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了。动物摄取的食物越少(在保证基本营养供给的前提下),寿命就越长,人类可能也是如此。

限制养料的供给(起始饥饿),细胞加速自噬,因此,当个体衰老时,限制热量的摄取,也许能提高自噬作用的效率。

最新研究显示,如果能阻止自噬作用的效率降低,实验动物体内就不会有受损蛋白或细胞器的累积。

所以呢,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提高细胞自噬,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接下来的内容要注意咯,敲黑板!划重点!)

细胞自噬速率与循环胰岛素水平和游离氨基酸浓度互相影响。在正常饮食状态下,凌晨2点到早餐前,人体血糖处于较低水平,胰岛素水平和游离氨基酸水平都处于一天最低状态,此时细胞自噬速率达到最大。

针对健康人群,风靡世界的5:2轻断食(一周内5天正常饮食,2天饮食限制卡路里摄入)和佛教的过午不食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低血糖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延长了高细胞自噬速率的时间,清除了更多的衰老蛋白质,延缓了细胞的衰老。

细胞自噬是体内发生的清理衰老蛋白,保持细胞年轻活力的重要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自噬能力逐渐下降。餐后的游离氨基酸与胰岛素水平越高,自噬能力越低。

通过适度断食或节食,从而降低餐后游离氨基酸浓度与胰岛素水平,对提高自噬能力,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