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運動規律而行持,就是進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炁也(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炁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運。”太易之前爲“无”,爲无極“○”。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埒: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之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之悟

身不動,謂之煉精化炁。
意不念,謂之煉炁化神。
神不散,謂之煉神還虛。
精炁合,謂之煉虛合道。

註解:
1.靜坐不動身,精自然就化炁。炁為生命之根本,炁停脈止,為死之途。因此人生命出現問題,就需要靜養,其目的在於煉精化炁。

2.後天意識不動念,無欲無求,炁自然就化成神(提供先天元神運轉的能量)。因此人除了要靜,還需要清,清除無謂雜念與思慮,謂之清靜無為。

3.先天元神要養足,不聽,不看,不說,謂之養神。神足則還虛。虛者無也,謂之德一之能量。無中生有,謂之返精補腦。

4.充足的精與炁結合,產生更高級的能量(煉丹),謂之道。煉虛合道,謂之天人合一。人神與造物之神,通玄往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謂之長生久視之道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下載

馬王堆帛書《德道經》– 第三章 聞道( 41 )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說文》:“平也。从大,从弓” 。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恥辱也。

:用車轉運。樹立道德在於能付出,即輸出。通行本作“偷”。:《說文》:“變污也”。

: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乙本作“免”。楚簡本作“曼”,與“慢”通。

:多義,有罕見、鮮、少、遠 、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通行本作“大”。

: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初也。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

〖註音〗

堇: j ǐ n 音錦;

弗: f ú 音服;

夷: y í 音移;

渝: y ú 音余;

隅: y ú 音余;

孛: b è i 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道紀-中華修鍊學 — 入群須知

道紀-中華修鍊學  — 入群須知

一、群的宗旨

中華修鍊學,主要採用道家與中醫理論來修鍊。因為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因此一切榮耀歸於老祖宗。所以我們稱他為中華修鍊學。

二、修鍊內容

道家修鍊稱為性命雙修,一是修我們有形之肉身,二是修我們無形之元神。

因此我們調理身體相當於是修鍊的基礎功夫,所以我們會在群裡面討論醫學,一切皆是為了調理自己身體。因為只有身體的強健,以及元神淬鍊的強大。才能達到身心合一,最終才有可能達到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關於醫學

古人說: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我們學醫的原因,不是說現在的醫生不好,而實際上這是一種社會體制問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一切工作都外包了,我們學醫有現實意義嗎?

醫生太忙了,一個人的病,可能需要3,5年造成。甚至10年,20年造成的。我們能希望醫生用3分鐘、5分鐘時間能判斷出來是什麼病,這是太為難醫生了。

因此真正的醫生是我們自己,我們有病了,實際上我們要學會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是很簡單,可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天天愛吃什麼東西),也有可能是長期的情志問題(比如我們一直在過去的傷心往事裡面走不出來),也可能是長期心神外越(身體是房子,精神是主人,精神天天在忙應酬,忙工作,時間久了。主人不回家,房子就開始破敗了),也有可能是我們居住的地方風水不好(風水不迷信,家的旁邊有內河有有臭水溝,家是穿堂風,裡面風很大,天天刮的頭暈)。

四、修鍊不是迷信

總之說有果必有因,一個事件發展必須有背後推動其發展的能量。因此我們要學會從我們自己身上去尋找答案。因此修鍊不是迷信,但是用道家的思想去解決我們自身的身心性的問題。達到一生快樂,自在逍遙的大智慧。

 

觀海(余羅主) 師父教誨,何謂有道之人?

觀海(余羅主) 師父教誨,何謂有道之人?

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
無念之念謂之正
有念之念謂之邪
給別人方便的人是無私的
顧自己方便的人是自私的
不管別人對不對
自己先要做的對
不管別人好不好
自己先要做得好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偏見水中天
身心清靜方為道
原來退步是向前
福生無量天尊

中國道教協會會歌

http://dwz.cn/6kOYgw

道在人間

作詞:史岩

天高地遠,生在茫茫塵世間,
存一片道心把萬物緊相連。
敬天愛民,大道無形又無邊,
濟世利人是我堅守的信念。

誦經萬遍,謹持三寶心無倦,
結一份道緣讓慈愛永綿延。
尊道貴德,清靜無為法自然,
抱朴守真是我虔誠的夙願。

道在人間,道在心田,
勤修性命勤積德,功行須兩全。
道在人間,道在心田,
上善若水利萬物,快樂每一天。

有道之人

學道並不是一定叫你出家,也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奇怪的人。真正的道家弟子就是一個善良慈悲的人,懂得利用道法知天時、察地理、惜人緣、愛自然,尊父母、敬祖宗、學神仙,降伏自心、消除傲慢、嗔心煩惱,成為對社會上有益的那個人,這就是“有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