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修炼要旨

一、顺死

【寅时】又称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即早上3点整至5点整。

寅时是气血流注肺经之时,这时大地开,阴阳开始发生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气渐盛的阶段。此时肝脏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这个时间也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来进行。

按照传统养生理念,正常人寅时就是处在尝深睡眠状态,人体全部后天行为全部停止,完全处在假死状态。依此养生,顺道而行,活到天年。

此谓顺死

古代那些有传承的盗者,就会在这个时机选择入室盗宝,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题外话:盗亦有道)。

二、逆生

寅时生命处在假死状态,整个虚空,全部生命体的后天识神所产生的气场(修炼法门所说的业力)进入了零界状态,不同生命体相互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乃至为零。

此时只要保保持生命处在不睡眠的状态,处在不工作的状态,而处在清静无为的状态。

那么先天的元神,就自然地处在活动的状态,元神处在活动状态时表现,就是整个生命体会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仿佛整个红尘世界都与你无关,平时你的任何思绪都不将存在。而且看着自己仿佛就看着可爱的小孩,一种宠爱而又无奈的感觉。

为什么元神的活动是这样子表现?

因为先天的元神不生不灭,是道生一中所讲的一。一切万物由他所生,自然对待万物就如自己孩儿一般,万般宠爱。

而后天的识神,是一生二中所讲的二,处在阴阳变化之中的神。有二就会有生死轮回。一个不生不灭,一个只有两个甲子的寿元,自然各自的状态,与看世界的维度都不一样。

短暂的寿元,也注定了此生都会处在不断变化与犯得犯失的状态之中,自然就是一种无奈。就类似于其他文明中讲到的古神,生了那些半神人后代的感觉。

这个特殊的时辰,对于普通人来讲,顺道而行,依此养生获得顺死的人生状态。而对于想修炼的人来讲,这个是触发让先天元神,完全控制后天识神,代替后天识神执行生命活动的最佳时机。

此谓逆生

借此时机,让先天元神,代替后天识神主导生命后续的生命活动,这个就是道家修炼所讲的修炼出阳神,也是其他修炼法门所讲的开悟状态。

 

三、机缘

此次感悟的机缘,没有太复杂,总结三个字:不想活。

人生经历扯蛋的事情太多了,厌倦这种温水煮青娃的感觉,对于生命没有太多期望了,只想尽快将一些想做的事情做完,平时学习的一大堆养生理论,全部去TMD的。就是不想活了,不眠不休的将一些东西开发完,有没有什么作用,有没有什么利益,已经不重要。只是想最后努力工作几年,对生命做一些收尾与告别而已。

用佛家讲,有舍有得,舍得肉身,就获得了灵魂。这个也佛家一直诟病道家的地方,道家天天讲性命双修,天天关注肉身这种低维的东西,怎么可能开悟?

用道家讲,心死道生,心在此处指得是后天的识神,因为后天的识神是依肉身而活,肉身不要了,后天的识神自然就死了。而先天的元神是一与道最接近,自然就更容易悟道了。
注: 心,在古文中,就是元神,是指先天元神。
意,在古文中,就是意识,是指后天识神。
古人最佳祝福词,就是称心如意。
先天与后天都能满足,完全的大满足。
比如找的对象精神能交流,肉身也能交流。
而现代文中,心与意,已经通用了,也没有人深研他们的不同了。
因此上面的心死道生,更精准应该是:意死心生。

关于性命双修的补充,就是道家通过逆生,先天元神获是主导控制权之后,就会修炼一些更高的法门,比如炼一些外丹,就可以让肉身保持常驻。所以古人经常讲一些外丹,人吃了出现各种问题,是因为有一些炼丹的没有理解透,或者为了世间利益,讨好一些世俗之人,将这种本来是给修炼者吃的外丹,给那些普通人吃,而普通人只是识神做主导,没有修炼出阳神,吃了自然就变成毒药了。

总之,道家人比较自我,也比较贪心,就是想着精神要超脱,世间的享受也想要。即有保持开悟状态,红尘的一切也想拥有。所以才有了性命双修的发端思维与修炼法门。

这一点跟密宗的思维有点接近,因此也有人说密宗是道家人结合佛家的一些法门创建出来的修炼法门。因此也有一些人对于密宗的修炼很推崇,精神境界又高,世间成就也高,妥妥的人生赢家。

上述感悟,纯属个人感悟与总结,不做为修炼参考,本人也没有开悟,只是特殊时期的神经之作。

天亮了,先天元神又失去了控制主导权了。现在是后天识神主导,又开始他这种扯蛋而又精彩的生命活动了。

轮回的河流

就象一条河流
默默地流了这么久
流过了哀愁
流过了伤口
流过了思念的时候

一条路 二个人
不能面对的缘份
飘乎的名字
像移不动的石头
压在我挺起的胸口
东方之滨的珠贝
是不是母亲的眼泪
身体不能承受
眼与嘴及道理
紧紧相依的距离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

别把脸 转过去
喜悦的泪不要回避
紧握的手
会把你再次托起
风里雨里的大地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

从林姓的入闽看中原汉人的南迁

如果我们认可“西晋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南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这一定义,那么,郡望西河林姓南迁,至自入闽,无疑完全符合这一特征。因为,可以说入闽林氏是最早渡江南下的客家先民之一。我们研究中原林姓南徙入闽原由,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受益:一是从中可以看出,西晋以后中原汉人逐渐南徙的途径和时间;二是可以看出南徙的中原汉人在客地的繁衍和发展的情况。

一、林姓的第一次南徙

林姓第一次南徙是在西晋末年。

林姓郡望西河。西河即现在的河南省安阳,战国时属魏地。那时黄河流经安阳县的境域。西河即黄河的西面。据《闽林开族千年谱》载:“林氏出自子姓,据《闽林开族千年谱》载:殷比干之后。比干系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纣之叔父。见纣无道,直谏而死。夫人陈氏有遗腹子三月,惧纣之祸,与婢四人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纣,表比干墓,徵其后嗣┅┅令以林为姓,封公爵食邑博陵(今河北省的蠡县,那时属河南管辖)。”林姓始祖林坚下传第六代,徙迁至山东莒县。后又徙迁山东曲阜。那时林氏后裔都还围绕着齐鲁之地播迁繁衍,自至西晋。

西晋短暂的统一,并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安定。由于统治集团的荒淫无度,争尚奢靡,加重了人们的苦难和贫穷。不久又暴发“八王之乱”,更把人们带入水深火热之中。历史学家尚钺在《中国历史纲要》中有过这样一段准确的描述:“怀帝永嘉年间(307~312年),北方又普遍发生了严重饥荒,致使骨肉相卖,甚至互相啖食。但统治阶级仍赋敛如故。在此情况下,并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惠帝以来,并方人民大量地离弃乡土,逃亡四方——主要的是向南迁徙。特别是在山西,情形最为严重,存留本乡的汉人,不满二万户。北方人口在为减少,顿呈虚弱现象。”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武装的掘起,不断掠扰边境,迫使西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这就是中原汉人不断渡江南下的根由。西晋时期,林姓已传到第45世林礼。林礼,字元副,西晋时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跟随西晋政权的南移,从山东济南,徙迁至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县)梓桐乡。林礼只有一个儿子林颖。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林颖为徐州别驾,后迁任黄门侍郎。建兴四年愍帝司马邺投降刘曜后,林颖随东晋元帝南渡寓居江左。林姓完成了第一次南迁。

二、林姓第二次南迁。

林姓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泰宁三年(325年)。

林颖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懋,授官为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后为下邳太守;他有六个儿子,当时都有十分显贵,号称林氏六龙。次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瑯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荆、湘两州(今湖北、湖南)发生了一起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十多万户巴、蜀流民为了反对豪强的欺压和荆、湘两州刺史的屠杀,举行起义。他们推杜弢为领袖,转战大江以南,屡屡击败晋军。西晋王朝惊恐万分,命重臣陶侃、王敦调重兵镇压。林禄跟随王敦讨伐杜弢有功,升任为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晋怀、愍两帝相继被俘后,林禄因跟随王敦拥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东晋泰宁三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据《福建省志 大事记》载: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设晋安郡。原属扬州,后改隶江州。晋安郡统县八:原丰、新罗(今长汀)、宛平、同安、候官、罗江、晋安(今南安)、温麻(今霞浦),统户4300。”林禄举家迁居晋安,完成了林姓第二次南迁。因此。林禄成为林氏入闽的开宗始祖。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起兵叛乱。镇守寻阳的江州刺史温峤与庚亮共推镇守江陵(今属湖北)的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移檄四方,共讨苏峻。晋安郡隶属江州。林禄自然也起兵参与镇压叛乱。林禄历经晋元、明、成、康、穆五帝,对晋王朝也可谓功勋卓著。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禄逝世于郡所,享年69岁。死后,晋王朝追封林禄为晋安郡王,墓葬于温陵九龙岗(今惠安县涂岭)。据《惠安县志》载:“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嵯峨秀异,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乡人奉之甚谨。”

三、入闽林姓在闽、粤、台的繁衍。

林姓在全国并不是一等一的大姓,尤其是在中原。据著名史学家李栋明研究:“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据有关方面公布的全国姓氏人口排列:“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60%。”也就是说,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计算,全国林姓人口约1528万人。如果除去福建、广东、台湾三地人口,林姓人口仅611万人,占总人口的0。53%。但是,林姓在闽、粤、台却是数一数二的大姓。厦门日报社做过一次厦门人姓氏人数统计:载止2003年1月23日(仅收录常住人口姓氏),厦门市有林姓人口124246人,占总人口的9。05%,仅次于陈姓,居第二位。在台湾也是如此。据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谢钧祥考证:“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这十大姓中,只有蔡、杨两姓不源于河南。陈、林两姓,合起来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强。几乎每五个台湾人中,有一个姓陈或姓林的;而陈、林两姓,皆起源于河南,在晋代和唐代迁往福建,明清时又迁到台湾。”故,在闽、粤、台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林姓的南下,不同于“避难”之说。因为他们的南下,完全是晋王朝政治、军事行为的结果。所以。如果我们要用“永嘉以后,中原士族携带家人、族人纷纷南下逃难”,是解释不通的。林姓南下有它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他是以一个军事将领,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入侵”客地的。它的家族利益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基本上没有损失。这样为它在客地的繁衍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于是,林姓很快在福建省繁衍和发展起来。

林禄有二子:长子林景(字明徹),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为通直郎。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次子林暹,为威武将军,居侯官都西里。入闽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县令。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既为梨岭长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右丞,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开基始祖;三子林诜的二个儿子迁居龙溪县,为龙溪始祖。

至唐代,入闽林氏传至第十六世是一个大转折。从此,入闽林氏分衍为阙下、九牧、游洋三个大支系。

入闽林氏第15世林万宠(林茂一支),字圣功,唐开元八年明经及第,天宝十一年(752年)任饶州剌史,至德三年(758年)迁高平太守。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韬为唐朝谏议大夫。他发展了阙下一脉的林姓,被尊为“阙下林家”始祖。三子林昌为唐朝兵部司马。他的儿子林萍迁居漳浦,开发龙溪;后,又有后裔迁台湾(迁台湾的称为“雾峰林家”)。林昌被尊为“游洋林家”始祖。二儿子林披一支最旺。林披天质聪明,喜欢读书,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五岁时就能手抄六经百家子史千余种,又善锺、王书法。唐天宝十一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他有九个儿子,先后擢升刺史(世称九牧)。即:

林氏九牧长房林苇,字敏树,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既今枫林积翠庵后。明刑部尚书、裔孙林俊曾题诗曰:“林显启周,百叶弥盛。自晋徙闽,实首钜姓。瀛高睦祖,三叶从政。笃生大宗,玄默允敬。作刺端州,宪宪有令。九侯并列,锡类衍庆。”

次房林藻,字纬乾,少时与诸兄弟及泉州名士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今莆田县工业区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唐贞元初年(785年),林藻与弟弟林蕴上九日山旅游,看至高士秦伴名相姜公辅游时留下的一首题刻。林藻很有感慨,后来林藻在度梨岭参加应试时,他写下《合浦还珠赋》:“彼鹄彼鹄,睨在坚目。取乃得速,公试合浦还珠。”他写后睡了一会儿,梦见神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醒来后,就修改为:“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粮站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裳看了后称赞说:“叙珠之来去象有神助。”因此题点了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与欧阳詹同榜),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哥哥林苇、弟弟林蕴也明经及第,题诗:“昔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为。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梨岭联影飞。”林藻初授容州支使,后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林藻善文,著有杂文一集。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县。地方志为其立传:“藻幼知书嗜文辞,耻为遐服农民。遂戒其弟蕴曰:男子穷达在人,岂有常耶!今所重者,明经进士而已。遂使其弟明经而自以进士取科。贞元七年中尹枢科进士及第。盖闽中在贞元前,未有文进者。初李公奇为是邦始兴庠序而独孤及为新学记云:曼胡之缨化为青衿。藻兄弟与其友欧阳詹闻而耻之。于是刻意进取。后十年藻登第,名动京师。闽中言进士第者始于藻也。初藻试《合浦还珠赋》成,烛下假寐若有人谓之曰:何不叙珠之去来。寤而修之,其辞甚丽。及第后谢恩,杜黄裳揖之曰:叙珠去来,如有神助。时论多美之,官至御史。”

三房林著,字友直,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其子林患,居横州。

四房林荐,字擢升,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贅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五房林晔,字若思,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林晔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六房林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复应贤良方正科,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反,林蕴切谏。刘辟谋反失败后,林蕴被诏还京都,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莆田地方志》为林蕴立传:“林蕴字梦复。曾祖玄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太子詹事。兄弟九人皆刺史,号九牧林家。蕴曾应贤良方正科。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贞元四年,以明经及第,授四川节度使皋推官。皋卒刘辟代之,有谋反。蕴晓以义,辟不听,复遣书切谏,辟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喊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也惜其直,阴戒刑人将抽刀磨其颈欲胁之。蕴叱曰:死即死耳,我颈岂砺石耶!辟知其不屈,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皱荐之于朝,出为韶州刺史。”

七房林蒙,字贤达,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孫为闽县始祖。

八房林迈,字大才,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其子林愈,为漈坑始祖,其后裔播迁闽县、龙溪、安溪虎坵等地。

九房林蔇,字延佐,号四明,贞元年间(785~805年)明经及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后升任福唐刺史。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关于这“九牧林”,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前礼科给事中陈道潜在撰写“林氏九牧图记”时,是这样说的:“考之吾莆九牧林氏,适生其时,蔼蔼多贤,古今罕有焉。当时有林披者,天宝十一年擢明经第,由临汀令累迁苏州别驾、太子詹事。披生九子,曰:苇、藻、著、荐、晔 、蕴、蒙、迈、蔇。苇为端州刺史。藻元贞七年进士,由容州支使累迁江陵府使。著贞元六年明经擢第,终横州刺史。荐贞元十二年进士,由郊社令累迁韶州刺史。晔 由景州司马迁通州刺史。蕴贞元四年明经擢第,复应贤良方正科,累迁邵州刺史。蒙由孟陵主簿,累迁循州刺史。迈雷州刺史。蔇由明经擢第,授福唐刺史。吁亦盛矣。夫以九子俱贤,又各为州牧,求之于古,诚为罕见。”可以说,“九牧”的后裔衍播了整个福建省。“九牧林家”尊林披为始祖。

“九牧林”后来分衍为兴化惠邑同邑、夏井江陵、横州、石亭、前街双石坑边、闽县、安溪、仙游长泰分支始祖。他们的后裔遍及闽、粤、台。

四、林姓在三明的繁衍

林姓迁入三明境域较晚,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最早迁入三明境域的时间应是在宋初,而多数是在明、清之间迁入的。但,林姓在三明繁衍很快,是三明的大姓之一,粗略地估算全市林姓人口约有八万多人。在许多县(市)林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如永安市林姓人口占总人口的5。11%(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第五次人口普查没有这项内容)。在大田县,尤溪县、清流县林姓居全县五大姓之一。在三明的林姓,分布最广最多的又当数“九牧林家”。如:九牧第六房林蕴一支传至第入闽林氏第22世林元穹生有2子:岳、坤。据林氏《渊源谱》载:林岳居莆田,其子林成移居尤溪。传至林迪,官总戎,宋时移居尤溪45都大泽(今大田县广平)。林迪生7子:眺、标、庐、邦、晖、苗、润;其后裔蕃衍至大田、沙县及三元各地。

《沙县城东林氏家族》载:“吾祖出自迈公,至29世有兴权、放公等居麻阳渔溪,放公生积公居延平,宋庆历丙戍进士。迈公既是九牧中的八房林迈一支。宋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1227年), 林积的长子林伯一江阴渔溪迁居沙邑梅列龙(现梅列区列西龙岗)。

宁化蕉岭《林氏族谱》载:林姓是于南宋宝庆至景定年间(约1225~1264年)迁入宁化石壁;其后裔播迁广东省大埔等地。

《建宁林氏族谱》载:宋景炎至祥兴年间,莆田林氏迁入建宁县金溪、长吉,后播迁建宁城关等地。

明溪城关《西河林氏族谱》载:宋景炎至祥兴年间,福州闽侯林姓迁入明溪县城关;其后裔播迁莆田、建宁和江西省宁都等地。

泰宁《大田乡志稿》载:宋末,莆田林姓迁居泰宁县大田王胜。

《清流县志》载:宋末元初,南平林姓迁居清流县螺村。

《三省总谱》载:元代,长汀河田林姓分别迁居明溪、宁化、清流。

三明市区的林姓多为“九牧林家”中的二、六、八房的苗裔,迁入时间分别于宋至清时期。梅列区除了九牧八房林迈一支的列西龙岗林姓外,还有陈大镇长岭茂村林姓属九牧中第二房林藻一支。据《剑沙长岭林氏家谱》载:“吾祖自九牧二房,藻公支裔。……吾祖祖石三兄弟,自宁洋石留乡(今漳平石寮)迁来(宋代),……长祖德公居碧溪,次祖石公仍居长岭茂,三祖仁公迁棕楠榈坑。”三元区城关、莘口、黄砂、蓬坑、南坑林姓均属“九牧林家”中的第六房林蕴一支,但他们传入的经途又各不同。《剑沙三元林氏家谱》载:“唐,披公生九子公牧诸州号称九牧,其六,我祖蕴公数传至华一公,乃迁剑沙三元。”林华一既为闽林第40世,约在明洪武初年移居三元。白砂林氏与三元林氏同源。林华一生有3子:通八(俗称三元林)、金四、金七(俗称白砂林)。白砂林氏尊金七为开基始祖。据三元《莘口林姓家谱》载:莘口镇林氏为林蕴后裔,原居永安洪田常顺,转迁贡川北门后,约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前迁居莘口。三元南坑林姓迁入时间较早,据《南坑林氏家谱》载:林蕴一支林苗的后裔“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迁居凤池,嘉定三年(1210年)居下村,嘉定七年定居南坑。”

三元蓬坑林姓与南坑林姓同源。三元黄砂口林氏,据其家谱载:“于宋末元初,十万(即林迪)之子庐、孙少二郎,至曾孙宗禹迁居楼峰(现楼源村一自然村)分衍黄砂。”

主要参考书籍:

1、 《辞海》

2、 《闽林开族千年谱》

3、 尚钺《中国历史纲要》

4、 《福建省志》

5、 《惠安县志》

6、 《三明市志》

林氏譜牒及堂號之源流

林氏譜牒及堂號之源流

蓋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奈何!人但知祖其近祖,而不知祖其遠祖。譬如木求枝葉而忘本根,水別分派而舍源流;是使九族之世系,曰失其序。蓋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望流之遠者必深其源,故雖祖宗甚遠,來歷不可不明;世代云遙,追思不可不切。宗族僅嚴守祖訓,家規善風,必世系分明,昭穆(輩序)不紊,亦敦親睦族團結合作,其宗族必焉昌盛也。藉此撰錄吾姓史略以及堂號之源流參照之。

開林太始祖:殷太師 比干公

孔聖頌曰:殷有三仁 公居其首

吾林出自子姓黃帝之後,歷唐虞夏商三十三世殷商少師比干,因殷商紂王無道直諫,紂王怒曰:比干自以聖人,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遂剖而視之,信有諸,令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 (西元前一一二三年),周武王表基,春秋孔聖親用劍筆題『殷比干墓』,頌曰:殷有三仁(比干、箕子、微子)公居其首。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追封太師,諡忠烈;世稱忠烈大帝。比干直諫而死,其妃又遭剖胎而視之,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三月,懼紂之禍,與婢四人,遂逃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泉,周武王伐紂,以其居長林石室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姓曰林,名為堅。

開林始祖:周博陵公 林堅公

林姓發源及遷移:牧野►清河►博陵(河北省)►
西河(河南省)►濟南►下邳►晉安郡►遍佈閩南

堅公諱泉,字長恩。係為殷太師比干公,忠諫而死,波及於後,夫人陳氏,身有孕,逃難於長林山石室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車表比干公墓,徵其後而泉公以其生於林中石上,改名曰堅,賜姓曰林,食采於清河(河北省清河縣之西),西周初移封博陵,賜爵為周博陵公。春秋時代其後裔遷居魯國即今河南省(夏代稱冀州)淇縣淇河之西,稱西河,故西河堂,係稱為吾姓之總堂號。

放公大哉斯言有『問禮之本』係稱為問禮堂

唐玄宗賜號:西河伯,故西河堂

第廿三世 放公;春秋時代生於魯國,東周敬王時為大夫。公字子丘,孔聖之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一,東周景王蒞臨學堂問禮於孔聖,放公大哉斯言有『問禮之本』所以林氏堂號,係稱為『問禮堂』。公與先賢孔聖名列同享千秋,卒後祀奉孔廟。因放公出生於河南省淇縣淇河之西,唐玄宗賜號:西河伯,世稱『西河堂』為吾姓之總堂號。西河堂外尚有如下堂號之淵源:問禮堂、十德堂、濟南堂、九龍堂、忠孝堂等堂號。因堅公生於長林山,食采清河故宋高宗追賜號清河伯,加封長山侯。 宋淳熙元年五月朔日新安朱熹 提書『長山世譜』

十德堂: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

第卅四世 皋公;春秋東周顯王,趙國之相,公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名列青史,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所以林氏堂號,係稱為十德堂。

濟南堂:林氏以紀念濟南為第二故居

第卅九世 摯公;秦末漢興,漢定三秦,高祖七年(西元前一九五年)為燕相,封平荊侯,與漢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等共謀江山建奇功。摯公之子,辟疆公由西河(河南省淇縣)遷居齊郡,漢高祖改為濟南郡,迨西晉禮公徙籍下邳(江蘇省北部)後裔為紀念濟南是第二故居,故有濟南堂之堂號。

開閩始祖:晉安郡王 祿公

『奠定閩南林氏衍派之根,後裔支分派衍遍佈全台』

第六十四世 祿公;先祖世居濟南,後徙籍下邳,及晉懷帝永嘉之禍後,隨父穎公及瑯琊王司馬睿南渡(此南渡係為吾林氏最大遷移由北至南,奠定閩南林氏衍派之根,其裔孫支分派衍遍佈全台灣皆為其裔孫),瑯琊王司馬睿稱東晉元帝後,歷任招遠將軍、合蒲太守而至東晉明帝太寧三年(西元三二五),奉敕任晉安郡太守居晉江,追封晉安郡王,為開閩始祖。

九牧房系衍派遷居:九牧第(堂)堂即稱 九龍堂

第七十九世 披公;為莆田人士,唐天寶十一年(西元七五二年)明經及第,遷漳州刺史、康州刺史,授太子詹事,生九子俱為刺史(稱九牧衍派是謂九牧祖)。長房葦公唐建中間明經及第,官居唐端州刺史。次房藻公官任唐嶺南節度副使,江陵府史,無子以兄之三子惠為嗣子。三房著公官居唐橫州刺史。四房薦公官居唐韶州刺史。五房曄公官居唐通州刺史。六房蘊公官居唐卲州刺史;其派下第六世(第八十六世)默娘年屆二十八歲升天成道,歷朝累褒授封號春秋。清乾隆五十二年敕封天上聖母世稱媽祖,吾姓祖姑。七房蒙公官居唐循州刺史。第八房邁公官居唐雷州刺史。第九房蔇公官居唐福唐刺史。九名俱為刺史,世稱莆田九牧及第,故林氏堂號為九牧第(堂)稱九龍堂。

吾姓祖姑 默娘: 天上聖母 世稱媽祖

第八十六世 默娘;祖姑係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三月廿三日生,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娘。自幼聰穎,孝慈天性,不類諸女,窺井神授符錄,遂靈通變化,常乘席渡海,駕雲遊島嶼,普渡眾生,通玄靈女。時至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日,年華廿八歲昇天成道。飛翔海上,乃神乃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護國佑民,於穆不已,為德之盛,積善餘慶,歷朝累褎,封號春秋,致祭載在祭典。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勒封天上聖母,世稱媽祖。

忠孝堂 :宋仁宗 御賜『忠孝』

第八十八世 悅公;宋仁宗嘉祐六年(西元一○六一年)官侍御史,乞假掃墓,仁宗問之曰:卿殷少師之後,家乘可得見乎?悅取族譜以進御閱數日,龍心大喜有感比干盡忠,悅卿則孝,御筆大書忠孝於譜首。又御寶,賜詩二章,以榮其行。御賜忠孝,故忠孝堂,係為吾姓之堂號。

以上吾姓之簡略譜牒及堂號源流,能藉以俾使宗親們知祖其近祖之意識,發揚尊祖敬宗之德澤,做到飲水思源,孝思不匱,慎終追遠,發揚祖德,以求加強敦睦宗族團結合作之精神共勉。

于服務全國林姓宗廟、宗親會四十餘年,略知宗親為尋根(家譜)以及堂號問題,常要吾代為尋覓其祖宗之根,尤其近年來更甚。致使吾乃不顧愚陋,是故中國史上歷經朝代更換、屢受兵變之故、人事、環境變遷…等。唯有從歷代林氏公譜部份去著手,告示宗族根之源流。進而希望宗親們能自行撰寫家譜世系表、傳略(如附件),以自己為主體,往上輩份(父輩之兄弟、祖父輩之兄弟…等)至下輩份(自己子孫、胞兄弟、侄子…等)之姓名有系統的捷錄撰寫生平事跡,就此起彼落,以告示後輩子孫,免重蹈覆轍,無從考稽,以此共勉,並惠予賜教。

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 & 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

第六十四世 祿公 晉朝時人係為福建林姓,以公為始祖,是為吾林開閩始祖。祿公後裔子孫,分居興化府莆田縣北螺村涵頭;又分居晉安之北長嶺下村;分居福唐、侯官、閩縣、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漳州、龍溪、漳浦、莆田、長城、南嘯、澄渚、壺公、龍上、桃枝、仙遊、金沙、風湖、大觀洋、鰲淡、遊洋、海豐、惠州、潮州、潮陽、廣州、香山、浙江、犛嶺,皆其苗裔。西晉末年,永嘉之禍,中原大亂,漢族南渡長江入閩者八大族:林、黃、陳、鄭、詹、邱、胡、何,是也。

第六十五世 景公 字明徹,祿公之長子。東晉成帝時授通直郎。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加授真威將軍,散旗常侍,封桂陽郡南平侯。與弟暹,俱居侯官都西里。配夫人司馬氏、黃氏。生二子:緩、詳。暹公字文光,與兄居侯官都西里。東晉成帝授武威將軍,輕車都尉。配夫人方氏,生三子:良之、武之、英之。第六十六世 良之公,生二子:寶、智。

第六十六世 緩公 字義和,景公長子。東晉成帝郡計偕到都,補車騎府參軍。東晉穆帝從大司馬桓溫,伐蜀有功,封遠略將軍。又從溫破姚襄,累遷散騎常待,封桂陽郡,南平開國侯。配夫人黃氏,生五子:漢、群、格、熙、鄱。第六十六世詳公,字義密,緩公之弟,東晉穆帝任散騎將軍。

《道紀丹道》— 太乙金華宗旨 02— 元神識神第二

道藏原文第1節: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
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
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
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道紀譯文第1節:

吕祖说:
天地视人,就如人视蜉蝣,朝生暮死;
而大道视天地,就如人视水中泡影,刹那即失;
唯有人的元神真性,能够超越“元会”而上之。
元会:一会:一万八百年;十二会为:一元会。因而一元会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般常说的“天”就是在“子会”时开,“亥会”时闭。一方天地产生与消亡,就是一元会,也就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上之:人的元神修炼好,就能超越天地轮回,越九宵之上,返回无极(大部分宗教都在阐释这个观点,比如白日飞升、西方极乐及God迷途羔羊等等)。
但人的精和炁,却随着天地而腐朽败坏,而不能持久。
好在还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谓“无极”;
天地都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
因此,学道的人只要把元神守护住,就可以超越存在于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不过,这必须要见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谓本来面目。
——————————————————————————————————————————————————————————————————

道藏原文第2節:

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
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
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
以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微微些動也。
問天心不能動乎?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
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道紀譯文第2節:

人投母胎时,那元神就安住在那方寸(两目之中的天心)之地,而识神却安住在下面的心脏内(真正的位置:心包膜。同时现代医学也发现移植心脏后,原来主人的一些心性也会传给新的主人)。
下面那颗血肉之心,形状像一只大桃子,有肺覆盖辅着它,肝佐着它,大小肠承接着它。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
肺是翼,是翅膀,是辅的功能。也就是说肺跟识神是辅的关系,现代人都知道深呼吸可以平复心脏波动。
肝是佐,是佐的功能。就是说肝跟识神是佐的关系,肝火一旺,心脏的波动就更强了。
辅,就是与君(Leader)是相同属性的。
佐,就是与君(Leader)是相反属性的。
小到:
一道菜也得在主食材的基础上搭配相同属性的辅料,以及相反属性的佐料。
中药配方中也讲究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使者,就是药引,将药引到病灶处)。
大到:
朝堂之上也会设置“谏臣”一职,实际上就是佐臣。
只是今天我们已经辅佐不分了,更别谈理解这些御政背后的逻辑思维。

假如一日不吃食物,心(识神)上就感觉不自在。
甚至于遇上惊吓就会跳进来,发怒了就会生闷气,看到死亡了就会悲伤,遇上了美色就会昏眩迷恋,可是头上天心(元神)何尝有一些细微的闪动呢?
如果要问:天心难道不能动吗?
那么答复:方寸处的真意,怎么能动呢?
如果它真动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却也是最妙(分情况来判断,有可能是不妙,有可能是最妙)。
一般人死的时候天心才动,所以叫做不妙;
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结成了法身,渐渐灵通,它就跃跃欲动。
这些话可是千古不传之秘啊。
——————————————————————————————————————————————————————————————————

道藏原文第3節: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
欺天君闇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道紀譯文第3節:

人的下识心(识神),就像专横跋扈的诸侯和军阀,欺负居天心的君主(元神)的暗弱,在外边遥执朝纲;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发生篡权夺位的事。
如今凝聚神光照定中宫(天心),好比英明的君主在即位。两眼回光,好比左右大臣尽心輔弼,内政修明,自然一切奸雄妄臣,自然放下武器,俯首听命。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
我一修行的师父,之前跟我讲过说修行,就是御政。
我一直处在似懂非懂之间,看到这里我才算是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古代修道的人,甚至为了提升修为,还直接参政,通过外在的“政”,来参悟内在的“政”(也算一种借假修真的方式)。
当然有的人迷失,不得善终。而有的人悟道了,就急流勇退了。
《道德经》也讲到: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藏原文第4節: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
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
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
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
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
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
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
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道紀譯文第4節:

炼丹之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这秘决。
道家修炼丹术:外丹术与内丹术
外丹:指用铅、汞等矿石药物在炉鼎中炼制成的丹药。
内丹:指将人体拟作炉鼎,以修炼体内精、气、神。谓可使凝结成丹。而此处讲得就是内丹术。

精水是什么?
就是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就是光。意土就是中宫天心。
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人的身体是由意欲而生。
这个身体,不能仅限定外在的七尺之躯,为什么?
因为身体之中有“魄”,“魄”附“识神”而产生作用,而“识神”则依“魄”而得以生存(二者相互依存)。
魄是阴性的,是“识神”的本体。
如果识神不断绝,那么随便你生死轮回多少次,魄一直存在着,只是跟着变个形,搬个家而已。
惟有魂,才是藏神的场所。
魂白天窝在眼睛(公司)里。
魂夜晚睡在肝(宿舍)里。
窝在眼里时,使人能看(上班);
住在肝里时,使人做梦(加班),做梦就是神(魂)在游荡。
因此我们要经常闭目养神,用得就是这个理论,就是让魂得到休息。
如果晚上做梦,那就是魂在加班。少梦,不做梦,白天精神就会更好。
那怕九天九地,一刹那间也可以走遍,但醒来之后,却昏昏然什么也不记得了。那是受到形体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约。
因此回光就是为了炼魂,为了保神,为了制魄,为了断识。
古人修道,主张炼尽阴性的渣滓,返回纯阳的境界,其实不过是消魄保魂而已。
光的回转,正是消阴制魄的诀窍。
虽无创造乾阳之力,仅有回光的秘决,但光就是乾阳,因此所谓的回就是返还。
只要坚持按此功法修炼,精水自然充足,神火自然产生,意土自然凝定,最后可以结成圣胎。
蜣螂不断搓滚那团粪泥丸,而泥丸里居然产生一种白色物质,这可说是精神贯注的结果。
连粪泥丸里都可以产卵、结胎、孵化、出壳;更何况我们天心休息处,精神贯注,怎么就不能产生出法身来呢?
🙂 虽然玄妙,想想还是会有信心的,不然人还不如蜣螂君?

道藏原文第5節: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也。
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道紀譯文第5節:

一灵直性,进入乾宫时,便分出了魂和魄。
魂住在天心,属阳性,是一种轻清之气,它来自太虚,与元始(无极)同形。
魄为阴性,是一种沉浊之气,附着在有形的凡心上。
魂好生,魄好死。
一切好色、动气的坏习性,都是魄所操纵的,那也就是“识神”。
魄在人死之后能享受血食,但人活着的时候它却很苦。其所以死后更乐,是因为从阴性返回到阴界,正是物以类聚。
学道的人如果能炼尽这种阴魄,当然就成为纯阳之体了。

太乙金華宗旨 02— 元神識神第二(全文)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
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
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
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
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
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
以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微微些動也。
問天心不能動乎?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
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
欺天君闇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
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
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
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
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
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
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
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
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也。
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往事的河流

就象一条河流
默默地流了这么久
流过了哀愁 
流过了伤口
流过了思念的时候

一条路 二个人
不能面对的缘份
飘乎的名字
像移不动的石头
压在我挺起的胸口
东方之滨的珠贝
是不是母亲的眼泪
身体不能承受
眼与嘴及道理 
紧紧相依的距离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

别把脸 转过去
喜悦的泪不要回避
紧握的手
会把你再次托起
风里雨里的大地

昨天的你不愿再回忆
今天的我却不会忘记
那时的我象条顿悟的鱼
在荒野里学会了站立

《道紀丹道》— 太乙金華宗旨 01 — 天心第一

道藏原文第1節:

呂祖曰:
自然曰道,
道無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
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
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
以至今曰,濫泛極矣!凌替極矣!
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

道紀譯文第1節:

吕祖说:
自然,就是道,
道无名,无象。
仅一个性和一个元神而已。
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寄居在天光。
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寄居在两眼。
自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口口相传,传授一人,得道一人。
自从太上点化东华帝君,一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
全真派(北)可称谓极盛,不过说盛,是盛在弟子众多,其实是衰,衰在心法传承。
直致今日,真是泛滥到极点!衰败到了极点!
而物极必反,是故承蒙净明派(南)许祖,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宗旨,来普渡与接引上根器之人。
—————————————————————————————————

道藏原文第2節:

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道紀譯文第2節:

有缘听闻此宗旨者,可谓历千劫而难逢。而按此宗旨修炼者,更甚是一场因缘际会。
大家都要体会许祖度人的苦心,必须要在世间人伦,正常的生命活动间,有了自我的根基,才可开始修真悟性(类似道家平时说的财侣法地吧,没有一定能力,
一大堆的狗屁倒灶,根本很难抽身。教外别传,居士修真的难度,永超出家修行,因此要想修真悟道,肯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行。
最少要用一甲子的时间来完成世间人伦,再用一甲子的时间来修行,才有机会悟道,不然时间不够用)。
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作为发端,然后再详细展开讲解。
所谓“太乙”者,就是对至高无上存在(太一/宇宙万物的本源/混沌/道/大道/God)的称谓。
一般丹道修炼的秘诀,总是要借”假”的有为之法,而达到”真”的无为之境(借假修真),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
而“太乙金华宗旨”则不同,开篇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更为玄妙。
—————————————————————————————————

道藏原文第3節:

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
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

道紀譯文第3節:

所谓“金华”,就是光。
那光是什么颜色?
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也就是隐秘包藏着一个“光”字在内(金光),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炁。《入药镜》中所述:“水乡铅,只一味”者,说的就是这个。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间。
—————————————————————————————————

道藏原文第4節:

《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中具有森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
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
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
《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此也。

道紀譯文第4節:

《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块一寸见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
方寸之地,具有森罗萧台之胜景,玉京丹阙之奇观,它是至虚至灵的神居住之处。
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等等。
原来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则周身之炁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万邦都持有玉帛前来朝贺;
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听命,各司其职。
各位只要实行回光,就是无上妙谛。
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而难定,回光一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自然法身,最终能够凝神于九霄之上。
《心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
—————————————————————————————————

道藏原文第5節: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
《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
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
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道紀譯文第5節:

实行宗旨,别无更进一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心。
《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苍天,而是由于产生自然法身,必上升到头部(乾为天)上”黄庭”内。
乾为天,日久天长,自然就会产生身外法身。
金华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人的心而不同。
这里面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而这功法却十分灵活。
全靠聪明,又要沉静。
故不是最聪明的人不能实行,不是最沉静的人不能坚持。
—————————————————————————————————

太乙金華宗旨 01 — 天心第一(全文)

呂祖曰:
自然曰道,
道無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
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
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
以至今曰,濫泛極矣!凌替極矣!
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

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
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

《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中具有森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
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
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
《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此也。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
《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
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
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纪丹道》— 修为境界篇 — 何为真正的修为?

以《东坡志林》中的关于苏大学士,苏东波的一个典故为引子: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
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
“天中天”就是指的释迦牟尼。“稽首”就是跪拜,而且是五体投地。五体就是两手、两脚,再加头。 “大千”,说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千世界。“八风”。不是八个方向吹来的风,是四个顺境和四个逆境,就是八种境遇。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
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
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正所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看到这个典故,我们喜欢修行的人,是否有一种熟悉感呢?我们是不是也挺经常做苏大学士的这种事情。经常静坐领悟,然后写感悟之诗。不是说不能写,但是真正写完之后,我们就发现这也只是“一屁过江来”的感悟而已。

何为真正的修为呢?

北冥举一个比“一屁过江来”更俗的例子,我相信你们看完,就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修为境界?

比如有一天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子,里面有一群野狗在村口聚会。此时,如果你淡定一点走过去也许不会发生任何事情。相反地只要你内心稍微有点害怕,或者表现出紧张的情绪,甚至想跑着逃开。那么你必然会受到这群野狗的攻击。此处我们不对野狗行为做分析。只想进一步分析我们受到群而攻击的心理活动过程,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正的修为境界?

心理活动:
我们被攻击时,可能会感到恐惧、害怕,愤怒。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从来不会感到屈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分析:
为什么只有其他的负面情绪,而没有屈辱的情绪呢?有时候我们可能被其他人说几句我们都感觉受到侮辱呢?

认知(知“道):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我们拥有做“人”的修为境界,我们内心深处认为“人”的修为境界,永远超越“狗”的修为境界。当然在尘世中,也有一部份人可能连“狗”的修为境界都达不到,不过这些都是特例,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行为(悟“道”):就是不管狗怎么攻击,我们永远不会产生屈辱的负面情绪。更不会想着也咬“狗”一口。甚至几天之 后,就不记得被攻击的事件了。

坚信(行“道”):哪怕我们再受到N次野狗攻击,我们也不会产生屈辱的负面情绪。就是作为“人”的修为境界不会倒转。我们对这个“人”与“狗”不同的修为境界我们是坚信的,从来不会怀疑的。而实际上也不存在信还是不信,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而已。

由“狗”及“人”的思考?

因此真正有修为的人,对于普通人、或者凡人而言。他的自然心态,难道不正如上述例子中所讲到的“人”与“狗”的修为境界的认知呢?

因此知“道”,悟“道”,行“道”,这三个才是真正修为的验证过程。

当我们知“道”之后,我们要经常问自己

我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
我自己对外的行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子与内心深处是一致的(心意相通)?

同时认为自己的行动没有问题。
而且就是有问题,也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正所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舍离断(Live) – 何佳乐&戴荃

长夜晚 光阴慢
都说恩怨两难 断
心难安 扰纷乱
有几人能不纠缠

合:不坐仙山不坐禅
笑我打水用竹篮
无奈本性自由惯
只等花遍满山

待眉头舒展
经过痴嗔贪
换得舍离断

舍去什么得自然
出离什么可心安
什么又可以斩断

自观
自观

合:不坐仙山不坐禅
笑我打水用竹篮
无奈本性自由惯
只等花遍满山

待眉头舒展
经过痴嗔贪
换得舍离断

舍去什么得自然
出离什么可心安
什么又可以斩断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
自观

 

《道纪丹道》— 思想体系篇 — “意”向何方?

以南老(南怀瑾老师)的一首悟道诗作为本篇的引子

《人生至高境界》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作为一代公认的国学大师,南老集三个文明思想体系之领悟,写出《人生至高境界》这样子的悟道诗: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佛为心,即是处世持有一颗慈善之心,能够爱人助人,戒贪心戒私心,并非让你不管不顾自己,而是让你用一颗善心处世,自己问心无愧,他人也是受益匪浅。

道为骨,道家风骨主要提倡的是“不争”的思想,洒脱大度处世,看淡是非,不拘于小节。道家风骨往往会让人活得更加透彻、自在。

儒为表,儒家主要讲究仁、义、礼、智、信,这是成人的基本原则,任重而道远,敢明辨是非的同时能又够于承担责任。

南怀瑾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儒家思想是粮店,提供日常的精神食粮。不管乱世,还是盛世,天天都可见,毕竟人人天天都需要吃饭,这也属正常。
道家思想是药店,在思想上拨乱发正。盛世隐,乱世现,乱世来临,道家人必然会应劫而生。而盛世来临,道家人往往是激流勇退,正所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佛家思想是百货店,海纳百川,慈悲为怀。盛世多,乱世少,佛渡有缘人。盛世有缘人多,乱世大部份人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能活下去就好,那有那么多精力与淡定地谈缘份呢?

拾南老牙慧,再加上自我一丝瞎领悟(纯粹是个人领悟,不代表任何思想体系立场。)。将本文要领悟的三个宗教体系为了一些感悟表述,下面以更加简炼,而可能并不全面的词语来表示这三大思想体系:

道家:出世之境;
儒家:入世之境;
佛家:普世之境;

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对这三大思想体系的认知,流传着无数传奇的故事,很多人围绕这三大思想体系之境界高低也做了无数辨论与争吵?但是大部份人没有思考一个问题:

这三大思想体系是什么,它们对于人类作用是什么?

将“道”比喻成是一个彼岸,而“人”站在对岸。而这三大思想体系,就是那个能载着“人”到达彼岸的“舟”。

三大思想体系都是“人”领悟“道”,通往彼岸的交通工具。对于到达彼岸而言,有形实体之“舟”,有器具优劣之分。而无形思想之“舟”,最重要的却是驭“舟”之人的驾驭之术。

因此三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壮大都是与人有关。一旦一种思想体系中产生了“大牛”,这个思想体系就会成为这个文明的主流思想。所以挖掘有潜力的后辈入圈,也是一种提升思想体系的常规做法。那怕作为出世之境的道家人,亦不能免俗,只是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主观意识,毕竟道家人比较喜欢自在,不喜欢太多牵绊。

在华夏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除了三大本土的思想体系之外,在近代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体系。

而其中受众比较广,同时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就是基督家思想体系。

基督思想体系虽然经过了华夏文明的兼蓄并存,但是还是带有西方文明这种简单又粗暴的思想痕迹。

我们文明的三大思想体系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主要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而基督家思想体系,感觉在人上面做文章太累了,用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思想,直接将“人”格下降,而将“神”格自然就提升了。采用现在互联网比较流氓的降维打击法。就是把“人”当成韭菜,而“神”就是主宰。而“人”一出生就拥有了“韭菜”的原罪,而主人收割之时,就是“人”回归到主人身边的时间。反正基督家这种思想体系比较奇葩,当然中国人肯定不会发明这种自我降格的思想体系。用更加简炼,而不全面的表达方式:

基督:全世之境。

所谓的全世之境,就是全世界都是我创造的,你们就不要瞎逼逼了。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就自生自灭吧。因此大部基督家思想体系的人,都是有一种自然优越感,感觉除了他们的主人之外,其他都是凡人。而且他们跟造物之神最接近,自然身体灵气也比普通人足。

可以说此体系的大部份人,感觉出场都自带BGM。当然这种逻辑我本人也无法理解,从小到大在这样子的环境中见到这类人太多,内心都麻木了。现在的感觉就是这些思想体系者,只是脑回路比较清奇而已。内心的波动早就淡然无存了,对于道家人而言,只要带上自己的元神,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对于这四大思想体系,我们究竟“意”向何方?

道家:出世之境;
儒家:入世之境;
佛家:普世之境;
基督:全世之境;

对于渡人之“舟”,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因人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舟”一样能领悟大道,哪怕是“全世之境”,依然能领悟到“神即是道,道法自然”。

而能引导我们走向彼岸的,是“心”,也就是“神”,或者说我们本就俱足的先天“元神”。而在这个红尘中屁颠的,只是我们的“意”而已。

回头是岸

以“心”为帅,以“意”为将。
以“舟”为途,以“道”为岸。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禦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乱发飞舞腊月的寒风
野鸽子掠过青空
可怜我此生命中已注定
不能与你同行
没有理由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他竟是如此无常
他竟也如此无常
站在先人古老的原上
我哭着把你祭奠
这里断送了多少的梦想
如今都化成飞烟
没有理由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他竟是如此无常
他竟是如此无常
喔…
当一场大雪悄然落下
喔…
所有爱恨就此融化
是谁给我缠上了玉锁
世世都不得解脱
是谁给你套上了金甲
生生都陷于水火
没有理由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他竟是如此无常
他竟也如此无常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他竟也如此无常
他竟也如此无常

《道纪丹道》— 原理篇 — 何谓“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解说:有一个“存在”,无形无象,却诞生与养育天地。有一个“存在”,没有情义,没有感情,却可以让日月保持正常轨迹运行。我不知道这个“存在”的名字,勉强取名为:“道”。也就是说“道”,在道祖看来,他是一个无形,无情,却生育天地,运行日月的存在。

很多人将“道”引申为一种天地规律,甚至一些宗教的解释里面,将它解释万能的神。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道化的产物。而我们人类更是道化中的拥有独立意志的生物。
从古至今,人类中很多智者,都在探索这个“道”,从而也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与这个是星球的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也莫过于那些朝生暮死的浮游。所有的宗教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生命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的哲学问题。虽说人类历史中也流传了很多真人、佛佗、圣人的传说,也传承了那么多的经书,但对于世人而言,大部份人却依然没有办法真正能学会放下执着,能领悟生与死,超越生命的束缚。

就是圣人也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我想,也许圣人对这个问题也是无法领悟,或者说领悟了也没有办法表达。只能告诉我们说好好活着,慢慢地,你活明白了,你也就领悟了死。就如人类的情感一样,又几个人能真正地明白,这种无脑的情感,到底有什么用?但是人类在这个星球能战胜自然,战胜大部份的生物,也许靠着这些无脑的情感。比如亲情、爱情及友情等。

也许这些无意义的尘世,无脑的情感。也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唯一意义。也就是从绝对无意义的生命活动中,去领悟那些相对地意义。否则,生命就无法延续下去了,每个生命体都将面临着生不如死的体悟。正如《楔子篇》中我的体悟,有时候快乐无边,有时候生不如死。因此生命的意义,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悟。一万人,有一万种活法,也有一万种意义,每一种活法,都是对“道”的体悟。

《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解说:道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尘世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也就说“道”这个存在,他的法则,就是一个平衡公平,比如我们将水倒入一张干燥的纸张,水自然就会向四周渗透。而人类带有太多的自我,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任何事物聚集起来。不管是财富,情感,还是世间万物,人类学会就是聚集。

而我们一直没有思考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事情的执着,实际上不取决于这些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为这些事物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我们付出越多就会越执着,将生命紧紧地绑死在执着的事情之上。再找个一个理由,就是一切都是所谓的缘分与爱执,实际上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跟这些事物从来都没有有任何的交集,是否我们就不会有这么悲伤与偏执?

“道”的原理篇,我想表达就是“道‘的法则就是平衡公平,而人类的行为的规则,就是我执偏爱。要想解脱,唯有向“道”的法则学习,停止自我的付出,将众生都一视同仁,就不会产生偏爱我执,才能拥有真正地快乐人生。

自你离开以后
从此就丢了温柔
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
听寒风呼啸依旧
一眼望不到边
风似刀割我的脸
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无言这苍茫的高原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一眼望不到边
风似刀割我的脸
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无言这苍茫的高原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
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道纪丹道》— 楔子篇 — 关于“天人合一”境界的思索与参悟

楔子

正值卯时,思绪如潮。本欲打坐行功,却有感于此40多天,难熬却又快乐的日子。看到这么一波年轻,充满朝气的年轻小伙伴,却也有那么多人生的思考与烦恼。我突然想写一部丹道的书,不敢说指导人生,最少将我本人思索与参悟过的事情及经验做一个分享。希望他们,以及我身边最亲近的朋友与亲人,他们都能在未来的人生之旅,更加地快乐、坚定与从容。

点上一根烟,深深吸一口,让那种成仙的感觉,开始放飞我的思绪吧。

对于我这样子天马行空、闲云野鹤的人,自由是我唯一的方向。心怀激情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写上好几天代码。生无所恋的时候,就会运行好几天,不吃不喝地的躺平模式。除了生死之讯,将我唤醒之外 ,我就没有太多的波动了。记得上次躺平模式运行了8天,从大年30到初8,中间除了初一晚上去一个老哥家跟他老人家喝了小酒之外,后面唤醒我的就是一个亲人走的讯息。因此生命旅程对我来说,除了生死之外,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此40多天生活,算是最正常的生活。每天朝九晚五的,在地铁的电车上,闭目养神,沉浸在自我的灵性世界之中,也会偶尔观察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我也在思索着,人这一生为了什么?如果生命只是朝生暮死的浮游,支撑着人生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是责任?还是自我地麻痹?在快车上的时候,我也沉浸在自我的灵性世界之中,我也会观察着司机,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子努力地奔波呢?难道生命旅程,就只有这么一种活法吗?

我一直在思索着生与死的问题,以我当下的领悟,不管怎么修炼,我心里非常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当年邱处机真人对成吉思汗的说得话,就是以他真人的境界,也只能领悟修炼只能让人获得延年益寿之法,还达不到长生不老,解脱生死之功。当然生死是个永恒的课题,做为普通人有时候能做到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完一生,都是一个难以成功的课题。因此我写得丹道也只能让人获得延年益寿之法,从而快乐过完一生。当然如果有上根器者,也许能从中获得参悟生死,破碎虚空的一丝感悟,也希望你们成功的时候,能来度度我。

废话讲完,不要走开,马上切入正题:)

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之法就取于道家养生、摄生之法。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
好好睡觉,好好吃饭。
好山好水,节制房事。

好好睡觉:早睡早起,保护生命之阳气。具体方案:晚上11点(子时)之前睡觉,中午11点(午时)小睡一会儿。早上5点多(卯时)起来,开地户(解手),接天门(吸收阳气)。

好好吃饭: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甚至不吃。用道家说法:叫过午不食。用佛家来讲:早上吃天人饭,中午吃菩萨饭,晚上吃饿鬼饭。不过大部份人做不到,就是我自己有时候也会经常吃饿鬼饭。

好山好水:选择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作为生命的驻留地。而不是现代人那种认识选择闹市,或者经济繁华地方,因为“好好睡觉”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节制房事:黄帝内经之中,将房事称为房劳,说明房事是一个极度消耗生命的体力活,但是我们大部份人对此都乐此不彼。就比如好多人,什么生活习惯都很好?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延年益寿呢?就是房事过度了!

实际上房事过度的原因,就是耗精与耗神了。

但是我们现代人,在这方面出现了比较诡异的情况了。大部分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房事却不感兴趣,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结婚了之后,也不是太乐衷于房事,甚至都没有这么方面的需求?为什么呢?很多专家可能是说现代人压力太多什么的,按我个人领悟与理解,应该是现代人能玩的东西太多,精气神都耗尽了,没有这个执行能力了。久视耗神、多听耗精、多话耗气。因此现在的电脑、手机及各种各样的移动端应用,已经将人类的精气神都吸干了。因此节制房事这个点,也要延伸到节制电脑、手机,以及那些夜生活的灯红酒绿地生活。

快乐人生:

快乐人生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个世界有太多让人不快乐的因素。我记得很多年前,一个年轻人跟我说:师父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开心吗?他说:很多人不开心,是他自己不想开心,或者说没有开心的意愿。

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寻找让人开心与快乐的理由。孤家寡人,一个人生活能快乐吗?有时候是非常快乐,但是现实还是有很多理由让人开心不起来。也许这个就是现代人说得压力吧!

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之间互送贺卡,上面都是经常写着:祝你称心如意,天天快乐。小时候不懂,长大之后就会去思考,称心:称什么心?心是什么?如意:如什么意?意又是什么呢?
直到我看到了道家一本修炼的书:钟吕求道集。我明白了什么叫心,什么叫意。

心:古代还有一个字与它对应,就是神。因此我们还会经常说:心神。实际上就是我们先天,或者与生俱来的那个神。在黄帝内经中讲到:两精相博谓之神,就是男女交欢结合之时,这个神就诞生了。在道家修炼中,叫元神,也叫阳神,也叫先天。他不生不灭,一切俱足,也就是 佛家说得人人都是佛。

意:与先天相较的,就是后天。就是人类离开母体之后,由胎息变更为肺息之后,开始依赖水谷之精,就是开始靠吃饭而活的时候,意就产生了。在道家修炼中,叫识神,也叫阴神。他伴随着肉身的生与死,喜欢与害怕死亡,看我们人类总是喜欢玩各种作死的活,总是想在这个尘世中获得更多的享乐。因此人类在这个尘世的一切的生命活动,就是在加强与训练这个后天的意,而且学习地经验越多,意就越强,而心的能量就越弱了,自然人类就被这个尘世的一切所困了。

因此人类的快乐的根本在于怎么平衡这个心与意,怎么让这个心与意达到一种完美状态。这个完美的状态就叫: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

这里的天,既指得是天地与虚无的宇宙,也指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而这个人就是指人类的“后天”培养出来地意志。

天人合一状态一

让先天的意志,完全按照后天的意志来走。这些人大部分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完全按西方物用文明那套,也就是所谓地科学地方法来活。这种人也可以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只能停留在年轻的时候,到了老的时候,也会不开心。因为毕竟尘世的一切都属于物质领域,这些物质领域的快乐没有办法持久。没有权了也不开心,没有钱了也不开心,没有了美女/帅哥也不开心。因为只有精神领域的东西才能够持久的。因为精神追求,比较容易自我满足。而物质领域是需要不断地追求,而且一山还有一山高,很难达到一个极限的。当然帝王可能能完全达到一生都快乐。

天人合一状态二
先天的意志,与后天的意志,天天都在冲突。这些人大部份都活得很累,相当于身体里面有两人天天在吵架,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天人合一状态三
让后天的意志,完全按照先天的意来走。这些人大部分是慧者,或者修行的人。可以达到去世离俗,自我满足,不需要太多依靠外在的因素。这种状态下,无所谓快乐不快乐,反正活着就好。能快乐就快乐,想悲伤就悲伤,完全是有感而发。肉体不过是精神的表情包,需要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不需要太多的思索。

我想看到这里,你们肯定会八挂,想问我说:峰哥,你现在处在是天人合一的那种状态?如果我告诉你,我现在处在第三个状态,我想你们肯定不相信,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相信。我还处在第二状态,与第三状态之间:
时而快乐无边,时而生不如死。

如果我完全达到第三状态了,估计我也不会再想说这么多的废话了,我应该早就去世离俗,脱离凡尘。

这是我写得《道纪丹道》的楔子篇,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天天多少,称心如意。那天我激情来了,我会继续写道纪丹道的性命双修之法。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禦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真正的中医太简单了,简单到说出来就是没人信!

1、中医基础理论简单:太极、阴阳、五行…这些看似复杂的玄论,其实是最简单的理论基础。所谓大道至简,任何宇宙万物都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

2、中医的工具简单:倪海厦经常说,如果让他和西医同台PK,现场可能会很可笑,因为西医在不停的搬运各种复杂的高科技医疗器械,而他什么都不用带,空着双手往上一站就准备好了,而且诊断治疗比西医还要准确、快捷。 的确,中医理论一通则百通,中医的望闻问切胜过任何一种高精尖的医疗器械。

3、中医治病成本低廉:中医治病,或许不用针不用药,让你回去喝完粥就能把病治好。正因为成本低廉,方法简单,所以做中医师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当。中草药价格和西药不能比,利润也少得可怜。

4、治疗方法简单:很多治疗方法,病人一看就会,下次同样的病,就不会再找医生。

5、中医保健方法简单:这可能是刘力红感慨地主要原因,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简单到不能说,说来说去就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顺其自然。如果人人都身体力行,人人都不会生病,医生哪里还有生意可做。

不过现在的状况是:就算中医扯着嗓子告诉每一个人,就是没人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很少有人付诸实践。因为人们总是相信高科技,精密的仪器。唉!悲哀呀!
更悲哀的是,如果相信的人,身边有亲人出现问题,也没有办法,用中医的方式来处理。如果执意要处理,还会被人当成神经病!